民俗词源及其真假鉴别

时间:2022-04-09 10:10:46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一 民俗词源

汉语词汇中存在着许多源自民间风俗文化的词语,我们管它们叫民俗词语。民俗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民俗文化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些消极的东西,如陈规陋习、愚昧迷信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而逐一被淘汰,但是许多由此而造出的民俗词语却好像一块块化石流传下来,忠实记载着民间丰富的非物质的民俗文化内涵,为人们研究古今百姓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理想追求、道德准则、察物视角、生活细节等等,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讯。

民俗词语的得名由来叫做民俗词语的词源。探究民俗词源(文化词源),对我们了解四方民俗文化、解读古今社会心理无不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

喝墨水——南北朝时,北齐王朝规定,凡儒士考试“成绩滥劣者”,一律罚以喝墨水。梁武帝时规定,“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隋代规定,“秀才、孝廉等会试,若有文理疏略或书写潦草者,罚饮墨汁一升”。唐太宗早年亦有应试晋官之心,因畏惧喝墨水而放弃应试念头。他当皇帝后,废除了这种荒唐的规定,但“喝墨水”一词却流传下来,成为这一恶劣现象的见证。

猩红——“猩”是猩猩血,“猩红”就是像猩猩血那样的红色,这里告诉人们,古人有以猩猩血染织物习惯。

枭首——斩头示众何以叫做“枭之首”?传说母枭被幼枭啄食而死,死后仅留枭首空挂枝头。将犯人的头悬挂在木杆上示众有似于此。枭即伯劳鸟,至今已经不多见了,而关于伯劳鸟的生活习性却成为珍贵资料。

吃茶——古代民间以茶为订亲礼。明陈耀文《天文记》:“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生。故聘妇必以茶为礼。”女子受聘,谓之吃茶,意在女不二嫁,犹如种茶不可移植。这里记载了给女人规定的道德规范。

有的词的词源不但记载着民俗文化知识,而且内容生动有趣。例如:

蟋蟀草——一种草,何以名之?原来古时的人们常把这种植物的结穗的茎劈成细丝状,用来逗蟋蟀,其生活情趣藏于词中。

肠断——极度悲伤。《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于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桓公:东晋桓温。母爱乃世上生物的共同本性,况母猿追子以至柔肠寸断,委实感人泪下。

孝顺竹——竹竿细长丛生,炎热时竹笋长在母竿丛中,秋凉时又长在母竿丛外,有如孝子随身。古人在对这种竹子进行长期的细致的观察之后,把它拟人化,反映出中华民族自古富有孝敬父母的美德。

有的语词的词源包含着科学道理。例如:

鼠目寸光——为什么用“鼠目寸光”形容人的眼光短浅?原来老鼠是天生的近视眼,只能在15厘米的距离内看到物体,而且只能看到模糊的轮廓,不能测得远近,食物主要靠嗅觉去寻觅。

乌合之众——为什么用“乌合之众”形容坏人聚集?原来乌鸦不但有群居组织,而且懂得解救同伴。假若有谁把一只乌鸦抓到手里,另一只乌鸦就会飞来叼啄他的手。假若猫头鹰在夜间把一只睡熟的乌鸦啄死或叼走,乌鸦同伴们就要在白天侦察,一旦发现目标,就跟踪追击,进行报复。又因乌鸦在汉语中赋有贬义色彩,所以把坏人聚集贬为“乌合之众”。

词语的理性意义(观念意义)是现实的,而词语的词源意义则往往是隐秘的,所以人们对词源的了解远远比不上对词语本身的了解。平常我们探究民俗词源,多数从资料中直接或间接得到,但是资料中对词源的介绍未必都是真实可信的。有两种常见的现象,一是“由因得果”,即先有故事(事实),后由这个故事产生出一个词语(例如“矛盾”“推敲”都是由一个历史故事产生的);一是“由果推因”,即由于人们不明白某词语的由来,便从词语出发去探索、追溯、推断乃至杜撰词源。“由因得果”是一种正常的思想方法,所得出的词源是真实可信的,我们管它叫“真实民俗词源”。而“由果推因”是一种逆向思维方式,所得出的词源虽然有真有假,但是据我们所知,其中多数是缺乏有力根据的,甚至是虚假不足信的。所以可以把它细分为“虚假民俗词源”和“真假难辨的民俗词源”两类。真假难辨的词源需要做艰苦细致的鉴别真伪的工作,它往往是研究民俗词源中的难点。

二 真实民俗词源

真实的民俗词源是最初的本来的造词词源,我们把它们分为真实故事词源、虚构故事词源、错误认知词源和谎称词源四个小类。

1.真实故事词源

这是指由真实故事产生的词源。如“结草”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和氏璧”源自《韩非子·和氏》,“梨园”源自《新唐书·礼乐志》。这类词语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实,都是有史书记载的,所以都是有案可稽的。

2.虚构故事词源

有的词语产生于某个虚构的故事(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虽然虚构故事本身是不真实的,但它们都是生成词语的直接由来,即由故事(尽管是虚构故事)产生了词语,因此这个虚构的故事就成了产生该词语的真实词源。例如“羊城”(广州)得名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五个仙人,他们穿着不同颜色的衣裳,骑着不同毛色的羊,带着每茎有六穗的谷子,来到珠江边。他们把五只羊和谷种留给这里的人们,然后便驾云而去了,但是留下来的五只羊却变成了石羊。当地人们把仙人留下来的谷种播种在土地里,结果年年丰收,人口也年年增多,终于成了人口稠密的城镇。因此,这个地方便称为“羊城”“穗城”。

3.错误认知词源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古人曾经由于历史局限,发生过许许多多认知错误,故而产生了建立于错误理解基础之上的错误词源解释。例如“无花果”,不开花而结果。“日食”,日被狗或蟾蜍所食。“鲸鱼”,鱼类。这些错误认识逐一被后人纠正。现代科学早已认识到了“无花果”并不是不开花,而是花开在囊状总花托内不易被人觉察。“日食”绝非日被狗食,而是一种天体现象。鲸鱼不属于鱼类,而属于哺乳类。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词源虽然出于错误的认识,但是作为词源它与其他任何真实词源一样,其得名由来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根源有理据的,所以理应归于真实词源。可谓认识错误,词源真实。

4.谎称词源

语言中存在少数由谎称故事或谎称情节而造出的词语,其词源叫做“谎称词源”。例如:“哈密瓜”《哈密地区农业志》:“康熙37年,康熙皇帝……用哈密加格达甜瓜赐宴群臣,问及群臣品尝甜瓜味道时,群臣众口称好。当又问及叫什么瓜名时,大家拭目以待,在旁管理贡品的官员忙说,这是哈密王进贡来的,康熙皇帝便说,那就叫它哈密瓜。”《回疆志》:“自清康熙初,哈密王投诚,此瓜始入贡,谓之哈密瓜。”这一谎称却成为哈密瓜的真实的得名由来。

三 虚假民俗词源

许多词语由于历时久长,其词源已经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人们便忽而杜撰,忽而讹误,忽而夸张,忽而附会,忽而嫁接,把语言学文学化,演义出各色各样的生动有趣却虚假不可信的所谓“词源”。例如:

玛瑙——《拾遗记》解释为“鬼血所化”。

杜十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官号“杜拾遗”之讹。“姨”自然是女的,所以有的地方在给杜甫建立祠庙时竟把这位“神”塑成为女像。

莫干山——相传吴王阖闾命干将在此铸剑,可是炼炉中总是不出铁水,干将之妻莫邪舍身跳入炉中,铁水始出,终于铸成两柄宝剑,雄剑叫做干将,雌剑叫做莫邪,后把此山叫做莫干山。

狗腿子——从前有一恶霸地主跌断了腿,郎中要把他的腿锯掉,不然就会瘫痪。恶霸却要锯下管家的腿给自己换上,管家甚惧,便说他的腿比不上家养黄狗的腿好使,请主子换黄狗的腿。不料主子大怒,命将管家的腿给自己换上,将黄狗的腿给管家换上,再给黄狗按上一条泥腿。从此,人们管仗势欺人的人叫狗腿子。

琥珀——《本草纲目·木部》:“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琥珀。俗文从玉,以其类玉也。”唐·陈藏器《陈藏器本草》(《本草拾遗》):“凡虎夜视,一目放光,一目看物。猎人候而射之,弩箭才及,目光即堕入地,得之如白石者是也。”

顶缸——明·张存绅《雅俗稽言》卷三十六:“金陵江岸善崩,或言猪婆龙为祟。第嫌其猪同国姓也,遂托言为鼋。上命捕之。适钓一鼋,引之不能出,或言此鼋爪抓土耳,因取沙缸穿其底,以钓纶投下笼罩鼋面,鼋用前爪推缸,爪不及土,一引即出,时乃谣曰:猪婆龙为殃,癞头鼋顶缸。”

跋扈——《雅俗稽言》卷二十一:“按《尔雅》山卑而大曰扈。跋扈者,言强梁之人,行不由正路,山卑而大,且欲跋而踰之也。”《谈徵·名部》:“跋扈,犹言强梁也。颜师古曰,扈,竹篱也。水居者于水未至先作竹篱候鱼之入,水退小鱼独留,大鱼跳跋扈篱而出,故言跋扈也。”

守宫(壁虎)——《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以器养之,食以丹砂,满七斤,捣治万杵,以点女人体,终身不灭,若有房室之事,即灭矣。言可以防闲淫逸,故谓之守宫也。”陶弘景《名医别录》:“干末以女人身,有交接事便脱,不尔汝赤志,故名守宫。”

对于这类虚假词源,许多早已被历代学者所否定,例如:

琥珀——初作“虎魄”,突厥语xupix的汉语音译。

顶缸——本为“顶缺”,“缸”“缺”字形相近,故讹。顾学颉《元曲释词》:“顶缸,当时谚语,有顶替、顶缺、代人受过等意。缸乃缺字之讹,讥认别字者,呼缸为缺,或以缸为缺,后遂相沿成为诨语。”

跋扈——联绵词,又作拔扈、畔援、畔换。

守宫——唐·苏恭《唐本草》:“蝘蜓又名蝎虎,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宫。宫,宫室,指房屋的通称”清·郝懿行《证俗文》卷十二:“守宫之名见于尔雅,推究其义,盖以此虫喜缘屋壁以穴以居,出入不离,似为人守,故曰守宫。至于丹砂点体,乃近房中之术,妄诞不经。”

当然,仍有许多词语至今无人做出解释,无人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解决这类问题尚有待时日。

四 真假难辨的民俗词源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词语的词源分别被做出几种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它们不可能全是真的(正确的),或者全部是假的(错误的),或者其中有真亦有假。

鉴别真假词源最为困难的地方在于,有的词不但具有几种词源解释,而且它们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有一定的说服力,我们却缺乏第一手资料作为有力根据去判定其中孰真孰假。例如下面诸条的词源都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蚕豆——(1)其豆荚之形有如老蚕。(2)此植物成熟之时正当春蚕上蔟时,故名。

蝎子草——(1)人被蝎子蜇伤,可用其茎叶之汁治疗。(2)茎叶上有白色细毛,人接触后,有刺痛感,如同被蝎子蜇了一般。

伏天——(1)古人在三伏天要杀狗祭祀,叫做“伏祭”,亦称“副祭”。“伏”通“副”。《说文》:“副,判也。”意即用刀剖开。(2)隐伏起来躲避盛暑。张岱《夜航船》:“立春、立夏、立冬皆以相生而代。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

结发——(1)古代新婚仪式:男女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作为信物。(2)结发即束发,古代男童长到十五岁就要结发为髻,表示初成年。“结发夫妻”意即年轻时结成的夫妻。

张飞鸟——(1)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言此鸟性情急躁有如猛张飞。(2)此鸟头圆而黑,额纯白,有似舞台上的张飞的脸谱。

买单——(1)过去在粤语地区的饭馆里,顾客餐后店员来结账。店员送来结账单时,为避免顾客尴尬,将账单“埋”在餐具下或扣着放下,让顾客翻起来慢慢视之,故曰“埋单”。“埋单”一词传到北方,讹为“买单”。(2)埋单:执埋和开单。过去粤语地区的茶楼酒店习惯先用餐后付款。店里的碗碟分各种类别,象征着所盛食品的价格。顾客餐后店员过来将碗碟分类叠放好,这叫做“执埋”。埋,粤方言中有“聚合”义。服务员清点数量,算出金额,用笔写在专用的小单据上,这叫做“开单”。客人持单到服务台付款。

一词二解的再如鸨母、肠断、吹牛、黑海、胡同、狐臭、跨灶、狼烟、落成、马上、膜拜、女墙、睡觉、媳妇、香港、压岁钱、胭脂、装潢、梓童、足下、柏梁体、眼中钉、奥林匹克、衣冠禽兽、目不识丁、夫妻肺片。

下面诸条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解释:

“相声”有三解——(1)此曲艺形式有两种基本段子,一是“学四相”:学大姑娘、老太太、哑巴和聋子四种人的动作;一是“学四声”:学山东、山西、北京城内和北京城外四种方言。“相声”一词由“学四相”“学四声”而生。(2)相声源自先秦的俳优,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说诨话”。到南宋,一个名叫“纽元子”的民间艺人,极善口技,模拟各种声音惟妙惟肖,人们把这种技艺叫做“像生”“相生”。宋代艺人还在“像生”的基础上,杂以插科打诨,令人捧腹,叫做“乔像生”。明清时,“像生”“相生”讹作“像声”“相声”。(3)英敛之《也是集续编》:“其登场献技,并无长篇大论之正文,不过随意将社会中之情态摭拾一二,或形象,或声音模拟仿效,加以讥评。”相:形象;声:声音。《通俗编·卷三十一》:“今有相声伎,以一人作十余人捷辨,而音不少杂,亦其类也。”

一词三解的再如澳门、不谷、草马、杜撰、解手、马桶、猫腻、台湾、大排档、何首乌、抱佛脚、露马脚、敲竹杠、狗不理、戴绿帽子、再接再厉。

“倒霉”有四解——(1)本作“倒楣”或“倒眉”。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明季科举甚难得,取者,门首竖旗杆一根,不中则撤去,谓之倒楣。今吴俗讥事不成者谓之倒楣,想即本此。”(2)本作“倒楣”。楣:栋两侧的二梁,或指当门的前梁(门楣)。江淮人迷信认为,建屋时梁塌下是人亡之兆,所以要在上梁时燃放鞭炮以驱邪避恶。(3)本作“倒眉”,意即蹙眉头、聚缩眉头。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或谓吴语称遇意外事或处事不顺利为蹙眉头,蹙眉即愁眉苦脸的意思。楣、眉音同,倒楣当作倒眉。”(4)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季节有长有短,若持续时间长,就会发生涝灾,叫做“倒黄梅”,亦作“倒黄霉”,简称“倒霉”。

一词四解的再如马路、东西、老板、草马、爬灰、章草、风马牛。

另外,“黎民”有五解,“二百五”有六解,“王八”有七解,等等,篇幅所限,不一一赘叙。

五 真假难辨词源的鉴别

鉴别民俗词源的真伪的工作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又存在很大的难度的问题。俞敏先生在《古汉语里的俚俗语源》里说得好:“您要问为什么叫‘蹦蹦儿’,自然没人知道,反正是那么一种戏就是了。可是土圣人知道。一位土圣人说该是‘半班儿’,因为一个整皮簧班儿是‘生旦净末丑’都有,可是蹦蹦儿戏光有生、旦、丑三行,文场也不全。又有一位土圣人说该是‘碰板儿’,因为这种戏词儿的句子长短不齐,行腔儿又邪魔外道,没个准板眼,多咱碰到板上就算一句。到了儿谁对?天知道!”这里的“天知道”,是强调鉴别真伪的极大难度,然而到头来仍需后人去克服,把“天知道”变成“人知道”。

鉴别民俗词源的真伪的工作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一个词语在最初产生的时候,会不会同时出现两种真实词源呢?笔者持否认的态度。一个词语如果同时具有几种词源解释,那么其中只能有一种是词语的最初的因而是真正的得名由来,其余的解释尽管从表面上看很有一点道理,甚至比最初的得名由来还来得头头是道,但它们却不是词语地道的得名由来,而是属于后起的、变换了角度的解释,因而是杜撰的和虚假的。例如:古代西域地名“高昌”,《魏书》卷一百一同时提供了两种词源解释:“其地高敞,人庶昌盛,因云高昌。” “亦云其地有汉时高昌壁,故以为国名。”那么是因为此地叫高昌,所以此壁叫高昌壁呢;还是因为此壁叫高昌壁,所以此地叫高昌呢?据学者考察证明,事实上是先有高昌,后有高昌壁,第一种解释是正确的,第二种解释是错误的。

人们对于民俗词语的不同词源解释孰真孰假,需要做艰辛的考究工作。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们常常看到,关于某一个词语的流传很广的词源解释被后来的学者所否认,而且做出新的解释。这些解释虽然有的仍需继续研究,但是它们作为新的研究成果一般被看作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例如:

老鸨——明代朱权《丹丘先生论曲》:“妓女之老者曰鸨。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文,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俗呼为独豹。”《庶物异名疏》《通俗编》《西游记·六》等亦承此说。但是杨琳(1996)则以此说为臆断,他认为“鸨”本字应作“駂”,为毛色黑白相杂的马,其依据是:《诗·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鸨”毛传:“骊白杂毛曰鸨。”《释文》“鸨,依字作駂。”陈奂《毛诗传疏》:“骊白杂毛,谓黑马发白色而间有杂毛者,是曰鸨马。色如鸨,故以鸟名马也。”至于为何以马喻女,杨琳认为,马为阴物,女与同类;又因马是供人骑御的,而人类的性行中女子似马被骑。

蝴蝶——《本草纲目》:“蝶美于须,蛾美于眉,故又名蝴蝶,俗谓须为胡也。”然而严修鸿(2002)认为:“胡”在早期并无“胡须”义,而为“大”义;“蝶”为“扁薄”义。“胡蝶”即“有阔大而扁平翅膀的虫子”。

款冬——《急就篇》颜师古注:“款东即款冬,亦曰‘款冻’,以其凌寒扣冰而生,故为词名也。”颜注以为“款冬”即“扣冬”——扣开冬天的门。然而任继昉(1992)却认为这是“望文生训”不可信,事实上款冬于春天发芽。他认为“款冬”是联绵词,念kwotung,属于“*kl-词族,表圆形义。款冬的花骨朵儿是呈长圆的小球”。

峨眉山——郦道元《水经注》:“峨眉山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对峙,如蛾眉焉。”对此,有学者指出,峨眉山海拔三千米,周围无一山能与之对峙,故郦言不确。“峨眉山”本作“涐湄山”。此山坐落于大渡河边,大渡河古称“涐水”;“湄”有水边义,“涐湄山”意即涐水边的山,后写作“峨眉山”。

甚至有的词语的几种流传很广的解释全是错误的。例如:

“吃醋”有四种解释——(1)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国势鼎盛,大臣们纷纷买田纳妾,只有魏征旧屋发妻。唐太宗要给他纳妾,魏征拒绝,太宗色愠,魏征忙说:“即使我遵旨,夫人也绝不会允许我纳妾的。”太宗宣魏征夫人上殿,她果然表示不同意魏征纳妾。太宗大怒,遂令饮毒酒赐死。魏征夫人喝完酒便问:“这酒为何是酸的?”太宗笑了。此时她才猛醒太宗并不真的要杀她,而是以醋代酒,让她“吃醋”。(2)古时有个姓张号穆庵的人,人称张都转,实际上是盐运使,负责盐务方面的行政管理官员。有一次他来到某地,既不骑马,也不坐轿,人们不知道他是什么官儿。有个老妇人跑来告状说:“我家老头子纳了妾。”这个官员却说:“我是卖盐之官,不管人家吃醋之事。”(3)《在阁知心录》:“世以妒妇化狮子。”《续文献通考》说:“狮子日食醋酪各一瓶。”(4)王有光《吴下谚语·卷一》:“妻妾相妒,谓之吃醋。盖人家醋瓮不可有二,有二必坏其一,两不相容之意。”然而张绍麒(1992)认为,“吃醋”是“忌妒的叠韵音转”,《诗·召南·小星》:“无妒忌之行。”笺云:“以色曰妒,以行曰忌。”

考究词语词源,不但需要考察大量的文献资料,有时还需要做具体的实地的田野作业。例如毛竹—毛笋:一曰竹由毛笋长成,故名毛竹;一曰毛竹之笋,故名毛笋。这两个解释落入了循环论证之中,要真正解决问题,除了深入实际调查外没有别的出路。

民俗词源考证中的证实和证伪的工作,对于词汇学、词典学、词源学、训诂学、语义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惜的是这样的工作我们做得还相当不够。所以我们不应该在真假难辨词源之处止步不前,而是要掀掉它们的面纱去求得真实词源。

附注:文中未注出处的词源解释举例,均取自拙作《汉语理据词典》,华龄出版社,2006年。

参考文献

[1]马克章《地名“高昌”探源》,《语言与翻译》2000年第4期

[2]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语文出版社,1996

[3]严修鸿《也谈“蝴蝶”命名的词源》,《中国语文》2002年第2期

[4]任继昉《汉语语源学》,重庆出版社,1992

[5]张绍麒《语词符号结构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通讯地址:224002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作者为教授)

推荐访问:词源 鉴别 真假 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