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德育课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时间:2022-04-07 11:05:2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根据职业院校生源特点、人才培养特点和思想政治课教材特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改进教学方法,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学生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因材施教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劳动分工已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由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这就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它要求劳动者必须由一次学习向终生学习转变,不仅要学会专业技能,而且更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共处,具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变化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强烈呼唤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需要教给学生职业所要求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为了更好地将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在分析和掌握学生现状以及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探讨和总结德育课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教学具体情况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教材特点,认真备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民主法制的教育以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这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但从职教生的特点出发,还应培养个性和创新能力,这无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理念下对现有的教材内容或精减、或摒弃、或更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相联系,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与个性化。如《市场经济概论》课程理论性强,文字抽象、深奥、晦涩、学术语言多,对于刚踏进职业院校的新生来讲,理解难度大,加上还不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环境,学习跨度大。如何帮助新生度过不适应期,顺利走上学习轨道,教师尤其是德育课教师有责任通过教学帮助、引导学生较好地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每当接到一个新班的教学任务后,老师们必须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任课教师备课时,既需注意化解难点,更要注意从现实问题入手,把课文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具体表现在:首先,坚持教研组集体备课,统一每章节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认真研究教材、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多例举学生熟知的、贴近教材、贴近生活的实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的难易更恰当,使教学形式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其次,针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的特点,任课老师在备课时,应注意把教学内容与新的理论观点和现实经济生活相联系,从锻炼和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处理安排,使教学形式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如课堂讲座、组织辩论、抢答、撰写小论文,还可精选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当小老师自己讲课等,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严谨组织教学,力求语言通俗、形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时为查证一个具体统计数字、一个名词术语、一句名人名言、一个原理的表述要花相当长的时间。由于备课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因素,教学的针对性大大增强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根据生源质量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职业院校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单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生源问题还招入了一些问题学生,这必然使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难度加大。如何将这些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学生质量特点,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充分研究生源质量特点的情况下,注意摸索教学经验,努力探讨职业院校德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形式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经常采用讲练课、讲座课、案例分析课、辩论课等形式,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动口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让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较大发挥。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活动收效良好,对知识的领会和应用比单纯的讲授课更深刻牢固。如《经济法》课的案例分析、《哲学》课的辩论活动等做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参与感强、发言热烈。《市场经济概论》课程通过让学生多讲、多想、多练等途经,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如引导学生分解知识点、设计竞赛题、自己找答案、派代表解答等做法,使学生既感到压力,又有动力,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有的班还把时事政治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获取、检索信息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懂得把经济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生活结合在一起,《市场经济概论》课程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报刊资料,运用商品价值、价格、供求关系等理论分析其变动的原因、后果与作用,撰写价格调查报告,并按20%的分数比例将报告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成绩。绝大多数同学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此类活动,许多学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修改调查报告,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们交上的调查报告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调查的对象都是商品市场上的价格热点话题,如空调、手机、彩电、冰箱、上网费、水费、电费以及蔬菜、鸡蛋、大米等生活消费品,这样使原来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事实,使学生离生活更近,学习更有意义。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这说明,病人需对症下药,商品需适销对路,教学方法也需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接,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根据人才培养特点,改革考试方法,重在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职业院校的教学着重点是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多年来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虽比不上本科,理论水平也不是太强,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这就是优势。这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上,也体现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上。为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对考试方式和评价方法作了大量的尝试,尽量地把重点知识的测试和能力的测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评判标准更加科学。如在分数的评价上,分为巻面分占80%(含实践性活动10%),平时分占20%(包括上课提问、笔记、作业等)。这样可促使学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思考问题,学习效果好,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如《职业道德》《法律基础》《哲学》的期评及格率都在98%左右,甚至100%;《市场经济概论》考试成绩一直不太理想,考试方法改革以来,期评及格率也高于95%,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这样做,虽然给教师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但看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提高,教学质量有了明显变化,证明教师的劳动没有白费,教师的心里是高兴的。

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

职业院校学生从文化基础知识来说,他们进校的高考分数偏低,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相对于其他层次的大学生而言其知识面较为狭窄、单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从他们个人品行来说,一部分学生受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从他们的学习能力来说,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和耐力性较差,自控能力弱,课堂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但这些学生都具有同龄人所有的热情、好奇、活泼、可塑等特点。我们认为纯粹的理论教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挖掘和发挥学生潜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

(1)学校成立时事政治学会,各班成立时事政治兴趣小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某一时期国内外重大事件,并在上课之前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将收集起来的重大时事政治讲给同学们听,同学们个个参与了教学,兴趣提高了,而且在收集时事政治资料过程中能获取知识、增加阅历,并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的走向,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有计划性地组织思想品德课的竞赛活动,激发全校学生积极参与竞赛,从而达到掌握课堂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如时事政治抢答赛,哲学、法律基础、思想品德竞赛。竞赛的题型多样、竞赛方式多样,并根据竞赛结果发团体一、二、三等奖和个人优胜奖。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参与的热情更高了,有学生毕业时对老师说,自从开展时事政治竞赛活动以来,他们就养成了每天看报、看新闻,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真是受益终生。

(3)组织课堂讨论。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但在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如有的学生认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为官者的政事,与已无关”“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学生没有任何意义”等。为消除学生的模糊认识,我们组织学生讨论,题目是“科学发展观对职业院校学生有没有意义”,要求学生上网查资料,写出讨论稿,每组必须有代表主讲,通过讨论,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全面、协调地发展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4)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调查企业、商场或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并要求将调查情况写成调查报告,计入实践性成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从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样,把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和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培养职校生的自信心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5)改革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模式,取而代之的一是以现代化教学为手段的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提高教学吸引力;二是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增强教学效果;三是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从而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学生成才成长为中心,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积极推进主体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推进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中心环节,因此,我们以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突破口,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特色上下功夫,以特色性立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天地,以适应性扎根于社会需求,为进行实实在在、富有成效的德育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R].2005-02-2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3]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2005.

推荐访问:因材施教 德育 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