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进程中社会学生存与发展的反思

时间:2022-03-19 13:26:36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 反观社会学发展历史进程,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取决于:兼容社会的土壤、反思性的个性和稳进变革的特质等三大因素。当前建设的和谐社会本质上属于兼容社会。社会学与和谐社会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和循环的关系:社会越是和谐,社会学的作为越大,社会学发展得越快,社会学的功效发挥越好,社会和谐进程越快。

关键词 和谐社会;兼容社会;社会功效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408(2008)05-0051-03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系统化工程,它的理念和实践的产生、充实、发展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努力和贡献,其中与和谐社会紧密联系的社会学学科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形势下,从社会学学科自身的发展角度,反思社会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和谐社会进程的推进具有学理上的重要意义。

社会学经过一百六十多年的产生发展,已成为当今人文社科领域与经济学和政治学并列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二。反观这段发展历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学发展历程来看,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三大因素。

一、社会学生存的土壤:兼容社会

一般认为,社会学的产生是现代性的产生和推进的结果,现代性的推进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而社会学在解释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具有其学科的优势和作用,因此,社会学的兴盛与繁荣就直接与该社会中社会问题的多少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迫切程度密切相关。

按此逻辑推演开来,社会学似乎应该在存在着大最社会问题的不发达国家中更有用武之地或更加兴盛繁荣,但从当下世界社会学的发展状况来看,情况则正好相反,社会学的盛行之地却集中在社会制度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可见。社会学的发展程度,并不必然与社会发展的落后程度或者说与社会的不和谐程度存在着正相关系;相反,社会学的生存、发展和兴盛却与社会自身的属性或者说与社会能够给社会学发展提供的环境或土壤高度相关。在高度集权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前苏联社会环境下,社会学的发展正如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所言:“在苏联,社会学就是一门发展艰难的学科。”相反,在相对开放和民主的欧美社会,社会学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以至于强势社会学至今仍集中在欧美社会。同时。在欧美社会,社会学的影响力也充分体现在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些成果的获得社会学功不可没。

从19世纪末传人中国的社会学。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被错误地标以“资产阶级改良社会学”,以致1952年的学科调整后,社会学在中国中断了27年,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要么进行研究转向,要么被定义为“右派”受到批判,社会学从此成为研究的禁区,直到1979年在“拨乱反正”的政治背景下,在“补课”的号召中社会学才得以恢复和重建。在随后的又27年间,中国社会学从整体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从走出阴影时的“小心翼翼”,到“特色化的中国社会学”,再到“社会参与型改革”下的“社会学的春天”的到来,这些变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社会学成长历程的挫折和艰辛,表明中国社会逐渐从一种刚性社会向开放、包容和弹性社会的转型,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学在中国社会的作用、意义与不可或缺性。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社会学的发展与社会自身的特性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一个社会越是民主、开放、包容和弹性,社会学的发展就越兴盛,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就越大;反之,一个社会越是集权、保守和刚性,社会学的生存与发展就越艰难,社会的发展就存在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失调。笔者把前一种具有民主、开放、包容和弹性等特征与属性的社会称为兼容社会,同时以一个社会培养多少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文化状况,作为衡量社会是否具有开放、包容和弹性的属性或者说是否是兼容社会的主要指标。在兼容社会下,才能为社会学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学科空间,社会学的功用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二、社会学的拓展:通过综合反思而获得

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与学科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即体现为:学科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和“具体性”的两难拓展,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适用性”的变化。学科理论的“综合性”与“反思性”的变迁。社会学是在不断的综合反思中拓展其学科的领域与边界,充实其理论与方法的。

在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上,社会学以无比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胸怀,在学科本身还没有发育成熟之际,却笑对着众多的分支社会学的发展,使处在“社会论”、“行为论”、“剩余论”、“学群论”、“调查论”、“问题论”、“未定论”等争论中的社会学学科界定更是困难重重,以至于现阶段社会学的学科界定仍然没有达成一个明确的普遍共识。这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或主题是整个社会系统(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文化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还是社会系统中的社会子系统。正是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和“具体性”的两难处境,在导致学科界定上的“争议性”与“模糊性”的同时也给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秉性的社会学的拓展提供了更为广袤的学科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在社会学方法拓展上。社会学自从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宣称“社会学”是区别于思辨哲学或历史哲学的研究社会现象的实证科学以来,社会学就深深地打上了“实证主义”的烙印。社会学得以快速发展与它所推崇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社会学运用了大量的数理上的精密技术和方法,如社会统计学、SPSS统计软件、问卷法等,对“定量”方法的追求使社会学成为精确度高、操作性强的社会科学。但随着对社会学研究方法探讨的深入,社会学的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如对社会学的“价值中立”的质疑,对定量研究的前提、过程、结论的“科学性”的质疑等。社会学界开始对社会学方法的“适用性”或“适合性”以及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的理解能力进行全面的反思和综合,并试图努力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突破研究方式的“简单化”和“单一化”,强调社会学研究中质和量的结合,强调社会学研究逻辑严密性,方法的操作性,前提和过程的可控性,结果或结论的科学性,形成“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建构主义”的四大基本研究范式,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走向成熟化。

在社会学理论发展上,社会学提出了行动、运行、理性、结构、系统、分化、分层、社会性别等大量的概念,并形成丰富的社会学理论,如建构主义、功利主义、功能主义、批判结构主义等理论。在面对众多的社会学理论流派。社会学家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对其的综合,社会学从经典社会学家所形成的理论,如孔德的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和社会团结理论,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等。在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下获得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进入上个世纪50年代后,在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

理论、常人方法论等理论的冲击下,社会学理论出现“分”的倾向,而到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对社会学理论的反思和实践过程,社会学理论又进入“合”的新时期,第二次社会学理论的综合成为当下社会学发展的主旋律,这其中主要包括: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结构化理论、批判理论等理论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

社会学在学科、方法和理论上的拓展是伴随着社会学的自省或者说反思而获得的,社会学家皮埃乐·布迪厄认为社会学的反思性指的是:(1)科学方面,即社会学要保持作为科学存在的原则;(2)政治方面,即从事社会学研究的知识分子要认识到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作用。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当代社会学家在“无层次”上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方法,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的价值观,社会学的政治立场等正进行着全面的反思。这种反思进一步促进着社会学向更全面、更完善、更成熟的学科发展。

三、社会学的社会功效:推进人文关怀下的稳进变革

前述在兼容社会下,社会学才能有大展宏图的机会,然而,同在这种学科发展的土壤之下,在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社会学的作用能够得以凸现,这显然与社会学自身的作为密切相关。从总体来看,社会学在社会功效上具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质。

在社会学学科功效的认识上,社会学在我国曾一度被看作是一门资产阶级的改良社会学,是为维护垂死的资本主义社会服务的。因此,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社会学在我国被取消。在社会学重建时期,有学者将社会学分为:维护建设型社会学和革命批判型社会学。前者是以维护、改善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后者是以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致命的弊病为主要任务、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学。藉此对我国社会学进行了性质定位,即是维护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身份。

然而,作为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工具,社会学从诞生之日,就试图成为“社会医生”,尝试变革社会中不和谐的音符。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学在解决社会问题,改良社会弊病的同时也在批判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与不公正的地方。可见。社会学并不具有意识形态上的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身份标签,社会学在任何社会都是具有其改良与批判的二重性的。在当今全球社会,社会学的批判性在于社会学勇于揭露事情的真相,敢于提出与权威观点相左的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观点,因此成为社会学在当下不受欢迎的原因,连同从事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学家也成为不受接受、欢迎、重视的人员。也正是社会学的这种批判性或者说追求社会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社会学成为前述考验一个社会是否是兼容社会的重要指标,即在兼容社会。社会学能够成为重要的基础学科,社会学家能够成为备受重视的研究人群,社会学家所提出的社会政策能够被广泛采纳和应用。从整体上来看,社会学所批判的是社会的不和谐、不合理、不公正的事实、现象和问题,改良的也是社会的不和谐、不合理、不公正的事实和矛盾。社会学的批判性是为其改良性服务的,社会学的批判功能的发挥是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发挥它的维持建设的功能。不管是社会学的批判性,还是它的改良性,社会学本质上就带有变革性。

在当今社会,颠覆性的革命是任何社会都无法承受的社会成本和社会代价,社会学对社会的改造较多持有的是改良主义立场,社会学更多的倾向于避免颠覆性的革命,采取渐进温和的社会变革。例如,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学研究者始终有意识地倡导“经世践行”的社会学务实精神和改良主义的立场,注重对当务之急的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和解决,如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者对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研究,90年代对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失业问题、三农问题等的研究。现阶段对社会矛盾、社会利益、社会分层、社会风险、社会和谐等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地应对如何缓解和解决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和社会问题。当今任何社会只有在不断的变革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社会只有在不断追求“理想类型”中才能获得完善与和谐,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在变革中缓解和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社会学,也获得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因此,社会学的发展或生命力在于它的变革性,这种变革更多带有稳步推进的性质。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天生就具有“阶级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学也不例外。只不过这里的“阶级性”不是刚性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标签问题,而是指其社会利益代言性。在社会利益代言上,社会学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平民主义。即社会学更多地体现一种对社会弱势群体或者是对社会的边缘群体的人文关怀。例如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一生心系百姓,志在富民;当下的社会学后来者,致力于对社会公正、社会价值、社会责任和社会利益的倡导,用其独到的社会学想象力去思考和研究那些不公平、不公正、不和谐的社会现象、问题和矛盾,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社会学的平民主义的人文关怀理念。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把社会学的社会功效简称为推进人文关怀下的稳进变革。

四、和谐社会与社会学

综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与社会的特质和社会学自身的作为密切相关。兼容社会为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肥沃的土壤;天生具有反思性和实践性的社会学在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倡导“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和谐社会”本质上应是一种兼容社会。它应该具备民主、开放、包容和弹性等特征与属性,它应具有包容社会各阶层、党派和兼容不同的声音、力量与利益的魄力和能力。同时,在和谐社会中。可以以社会中人文社会科学的发达程度,甚至于是社会学的发展程度为指标,来衡量一个社会兼容与和谐的程度。具体而言。社会学所具有的“反思性”和“批判性”,使社会学敢于批判“权威观点”和勇于追求“社会事实”。因此,社会学成为了考验一个社会是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即在和谐社会,社会学能够成为重要的基础学科,社会学家能够成为备受重视的研究人群,社会学家所提出的社会政策能够被广泛采纳和应用。

正如前述,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学的发展程度并不必然以一个社会中的社会问题的多少和社会问题需要解决的迫切度为限。尽管,该社会中的社会问题的多少和社会问题需要解决的迫切性是社会学诞生的前提条件,但是,它并非是社会学获得发展的必要充分条件。同时,现阶段。社会学所研究的“场域”早已突破了特定的社会范畴。而是把全球社会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之中。总体来看,当下社会学的兴盛与发展主要集中在那些相对民主、开放、包容、弹性与和谐的西方发达国家,而不是存在着大量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尽管,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学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才会有现今的发达程度,但是。从社会学研究中心地区的变迁来看(19世纪的欧洲中心——20世纪的美国中心20世纪末研究中心向欧洲的回归),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社会自身的特质驱动着社会学的发展,引领着社会学研究中心的变迁。可见,社会越是和谐,社会学就越兴盛;社会越是失调。社会学就越落后。

总体而言,社会学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和则双美,损则两伤”的关系。和谐社会与社会学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将会为社会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肥沃土壤和广袤的空间;社会学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必定会最大化的发挥其“经世践行”和“稳进变革”的作为,致力于将中国的社会矛盾减至最少的程度。将中国改革的社会代价降至最低程度,并快速推动中国社会向更加完善与和谐的状态发展。

责任编辑 秦玉珍

推荐访问:和谐社会 社会学 反思 进程 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