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征求意见稿) 水务十四五规划大纲

时间:2022-03-18 00:31:20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泰顺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征求意见稿) 水务十四五规划大纲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泰顺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征求意见稿) 水务十四五规划大纲

泰顺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征求意见稿)

泰顺县水利局

浙江惠川水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二〇二〇年十月

泰顺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征求意见稿)

审定:陈光达

审查:陈锐夏智渊

校核:陈俊吴子晔

项目负责人:罗兆鹏

编写:罗兆鹏叶俊吴敏

吴子晔吴泽雄吕旭鹏

泰顺县水利局

浙江惠川水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二〇二〇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1 水利现状与发展形势分析 (3)

1.1 区域现状分析 (3)

1.2 现状水利工程概况 (9)

1.3 “十三五”水利发展成就 (9)

1.4 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5)

1.5 存在的问题 (17)

2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2)

2.1 指导思想 (22)

2.2 基本原则 (22)

2.3 规划思路 (23)

2.4 规划水平年 (24)

3 规划发展目标 (25)

3.1 规划发展总体目标 (25)

3.2 发展具体目标 (25)

4 总体布局 (28)

4.1 县域空间发展布局 (28)

4.2 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总体布局 (30)

5 水利发展规划任务 (32)

5.1 防洪提升工程 (32)

5.2 水资源保障工程 (34)

5.3 主要河湖及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工程 (35)

5.4 水利管理和数字化信息化工程 (36)

5.5 其它工程 (37)

6 水利改革与管理 (38)

6.1 水利改革发展现状 (38)

6.2 深化水利改革,健全水利现代化管理体系 (39)

7 投资规模与实施安排 (44)

7.1 规划投资 (44)

7.2 实施计划安排 (46)

7.3 资金筹措 (48)

8 实施效果分析 (49)

8.1 生态环境效益 (49)

8.2 社会效益 (50)

8.3 经济效益 (51)

9 保障措施 (53)

9.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53)

9.2 深化前期,加快进度 (53)

9.3 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53)

9.4 改进管理手段,强化监督管理 (54)

9.5 加大宣传、培训和技术推广力度 (55)

9.6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 (55)

9.7 借助测评手段,推动规划实施 (56)

附表

泰顺县水利发展“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项目明细表 (57)

附图

01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工程布置图

02 防洪提升工程规划布置图

03 水资源保障工程规划布置图

04 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工程规划布置图

05 水利管理及数字化信息化工程规划布置图

06 其它工程规划布置图

前言

“十三五”以来,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国家从水安全的高度提出了“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治水新思路,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了“八八战略”和“五水共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着力推动绿色崛起,努力打造“山区最美县城”。泰顺水利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顶层设计框架内,统筹各类要素资源,布局泰顺水利发展和改革,成效显著,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在完善流域防灾减灾、水资源保障、农村水电建设、水生态环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水利现代化工程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健全了防汛防台抗旱管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改革、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标准化、涉水事务行政管理等水利现代化管理体系,为泰顺经济社会高质量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好“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积极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聚焦重点区域、关键领域和主要短板,遵循“高质量”发展根本,着力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强化涉水事务监管,为更好服务泰顺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根据省水利厅、温州市水利局及泰顺县委县政府对关于“十四五”水利规划编制工作的相关要求,以及《温州市水利局关于做好“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泰顺县水利局组织进行《泰顺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编制工作。

项目组在开展前期调研和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基础上,深入解读《温州市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思路》,通过对“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查找存在的不足,分析“十四五”期间我县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理清思路,找准目标,制定总体布局,明确未来五年水利发展规划思路,指引今后几年水利工程建设。并于2020年10月,完成了《泰顺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征求意见稿)。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泰顺县水利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局领导和有关专家就规划思路与目标制定、工程布局及措施确定等给予了大力指导。本规划是双方合作的成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1 水利现状与发展形势分析

1.1 区域现状分析

1.1.1 地理位置

泰顺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温州西南部,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茶叶之乡”、“廊桥之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7′~120°15′,北纬27°17′~27°50′。东临文成、苍南、西北接丽水景宁,南部与福建寿宁、柘荣、福鼎交界。东西宽61.65Km,南北长56.55Km,总面积1761.5Km2,北距省会杭州526Km,东北距温州207Km,南邻福州310公里,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大经济区交汇处,龙丽温高速文泰段目前在建,将具备较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

图1.1-1泰顺县地理位置图

1.1.2 地形地貌

泰顺地处洞宫山脉东南翼,山脉逶迤,溪谷纵横,地势高峻,地形复杂,属低中山区高丘山地地貌。地势由西逐渐向东倾斜,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其次为丘陵,平原较少,山地丘陵占县域总面积的89.4%,江河湖泊占总面积的4.9%,平原占县域总面积的5.7%,山、水、田的比例近似值为9:0.5:0.5,简称“九山半水半分田”,罗阳、大安、司前、泗溪、雅阳等盆地面积相对较大。根据《泰顺县域总体规划》(2015-2035年)分析结果,泰顺县域内高开发潜力的土地面积仅占4.71%,主要位于现状建成区周边,主要交通道路沿线的山间谷地。

1.1.3 水文气象

泰顺县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据泰顺县气象台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多年平均气温16.1C,多年平均降雨量1980mm,无霜期280天。由于地表起伏变异大,季风气候不稳定,年际间季风交替的迟早、强弱变化较大,降水年际间差异也很明显,年内分配不均匀,6月降水最多,12月降水最少。3~4月为春雨期,雨日多,降水强度小。4~6月为梅雨期,暴雨增多,降水强度大。7~9月为台汛期,梅雨期和台汛期的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夏秋暴雨洪水、伏秋干旱时有发生。

1.1.4 河流水系

泰顺县境内大小溪流有110多条,纵横交错,溪坑密布,分属交溪、飞云江、沙埕港、鳌江四水系。流域总面积1761.5Km2,交溪、飞云江两水系上游河段控制全县面积达1573.5Km2,占总面积的89.33%。

1)飞云江水系:飞云江属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泰顺、景宁两县交界的白云尖西坡,自西向东流经泰顺、文成两县,主流溪水经瑞安市上望镇新村入东海,流域总面积3719km2,主河长193km,河道比降5.7‰。

飞云江主源至杨山后村0.60km处入泰顺县境(主源入泰顺后称三插溪),干流上中游贯穿泰顺县北部;至银珠坑口出县境,泰顺县境内飞云江流域面积864.30km2。主要支流有里光溪、洪口溪、莒江溪等。

2)交溪水系:包括县境西南部的仕阳溪、寿泰溪两条溪流,总流域面积987.20km2,其中县境内703.90km2,仅次于飞云江水系。仕阳、寿泰两溪合流以后出境入福建省,至三都湾入海。境内仕阳溪全长62.50km,流域面积511km2;其主要支流柘荣溪在浙闽边界上长度17.50km。寿泰溪全长50.50km(含浙闽边界段27.50km),县境内流域面积192.90km2。

3)沙埕港水系:县境内东南部的彭溪、会甲溪均流至福建省的沙埕港入海,统称沙埕港水系,境内流域面积157.80km2。会甲溪属沙埕港水系,发源于柳峰尖南麓,至炉西坪东南0.60km右岸纳入雅北溪和雅阳溪来水,然后向东行1.40km左岸纳入东安坑,至溪头村东南0.50km出境入福建省福鼎县。会甲溪河长13.10km,流域面积65.10km2,河道比降43.51‰。彭溪发源于凉尖西南面的山谷中,在秀涧下村纳叶婆坑,至蛟池东南纳古洞坑,在板寮岗东左纳金钓鱼坑,尔后东南折流至龙井岗东向南出境,进入福建省福鼎县。境内河长22.20km,流域面积92.70km2,河道比降24.7‰。

4)鳌江水系:鳌江属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文成县桂山乡吴地山麓桂库村上游,主河道长91.10km,流域面积1520km2。鳌江源头至平阳县顺溪镇约18km为上游段,属山区溪流;顺溪至水头长约24km为中游段,水流仍湍急,河道多曲折,水头至鳌江口约48km为下游段,为感潮河段,全段受潮汐影响。泰顺县境内东部九峰乡的山后坑、峰文乡的后水漈、富洋乡的富山坑、月湖乡的银洞坑等坑涧属于鳌江水系,四条溪坑的总长约18km,流域面积35.50km2。

图1.1-2泰顺县流域划分示意图

图1.1-3主要河湖照片

1.1.5 社会经济概况

泰顺县共19个乡镇(12镇+7乡),即罗阳镇、司前畲族镇、百丈镇、筱村镇、泗溪镇、彭溪镇、雅阳镇、仕阳镇、三魁镇、南浦溪镇、龟湖镇、西旸镇等12镇和包垟乡、东溪乡、凤垟乡、柳峰乡、雪溪乡、大安乡、竹里畲族乡等7乡。共下设11个社区、3个居民区、298个行政村。

“十三五”期间,泰顺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73.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10.6亿元,年均增速为9.0%,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7.3%、8.2%)。2016—2019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

其中2019年增长12%,增速位列全市第二。2019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

17.2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10亿元,增速分别位居全市第1和第2位。2019年泰顺县常住人口人均GDP达到43236元,同比增长11.36%,增速分别高于浙江、温州同期水平2.2、1.7个百分点。

1.1.6 区域优势及特色

一、生态环境优良,空气清新

泰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1761.5平方公里的县域范围,海拔千米以上山峰就有179座,大小溪流百余条,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5.93%,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平均1260个/立方厘米。全县山峦苍郁峻拔,溪流清澈萦回,空气清纯新鲜,气候舒爽宜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江生态环境第一县”,原生态的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二、自然资源丰富,品级高等

泰顺自然风光神奇秀丽,不但拥有号称“生物种源基因库”、“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享有“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著名的九峰风景名胜区等高品级资源标志地,还有“世界腊都”之称的龟湖叶腊石矿、土特产品等大量独特资源。

三、人文遗产资源众多,古风浓郁

泰顺享有“世界廊桥之乡”美誉,全县15座廊桥和1处碇步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岙底、百福岩-塔头底、圆州、叶山等村落民居静谧秀美、古朴纯正,现存数十条千年古道以及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四、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独特性突出

泰顺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畲族民歌、碇步龙、提线木偶戏、木拱桥传统造艺、畲族中药等文化遗产进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古之既有的百家宴、万人同庆的拦街福、歌舞欢畅的畲族三月三、步稳势烈的畲家拳等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名声远播海内外。

1.2 现状水利工程概况

泰顺县境内现有水库61座,大小山塘450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总库容8998万m3,小(一)型水库17座,小(二)型水库41座,总库容6450.63万m3,1~10万m3山塘84座,1万m3以下山塘366座。仅有的一座大型水库珊溪水库虽设置有一定防洪库容,但防洪保护对象为下游城市,泰顺县城及主要乡镇均不在其保护范围内,而其余中小型水库,调蓄能力小,无防洪功能。在流经19个乡镇的主要河道上游无大型防洪水库,防洪工程主要为河道堤防和护岸。根据水利普查数据统计,目前泰顺县境内现有99处堤防,主要分布在洪口溪、交溪、库口溪、寿泰溪、三魁溪、里光溪、洪溪、玉溪、水北溪、莒江溪等河流区段,目前泰顺县城主城区段防洪堤已基本建成,形成了有效的防洪闭合圈;新城区范围内的河流河岸多为天然护岸形态,局部河段虽然建有挡墙,但防洪标准偏低,无法满足新城建设对防洪标准的要求;泰顺县乡镇一些河道整治工程由于各种原因尚未实施,特别根据乡镇用地规划部分农田将来用做居住用地,但现状按农田标准防护,现有防洪标准基本无法满足建设需求,以致小流域防洪形势仍然严峻。

1.3 “十三五”水利发展成就

1.3.1 “十三五”水利投资完成情况

“十三五”期间,泰顺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推进“五水共治”水利工作,率先在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工程建设、行业管理有了长足发展。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不断加强。全力推进防灾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农村水电建设、水文化提升、水利工程标准化安全管理创建、行业基础能力建设等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防御洪、涝、台、旱灾害综合能力、水资源安全供

给保障能力、农村水利服务能力、依法行政管理能力和行业科学发展能力,促进水环境改善,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型小康县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着力打造五个水利体系,深化改革,健全管理”为目标,在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农村水电建设、水文化提升、水利工程标准化安全管理创建、行业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实现水利投资12.3154亿元,是“十二五”实现水利投资9.51亿元的129.5%,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持续性增强。2017年泰顺县斩获全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

表1.3-1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项目完成情况表

近几年来,泰顺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落实“五水共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全力推进防洪减灾、水资源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工作,为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型小康县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将泰顺打造成为“山水之城、生态水乡”。1.3.2 高标准、严要求,防洪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泰顺县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类防洪工程措施及其组合,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十三五”期间防洪减灾工程包括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1.3.

2.1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深入实施“强库”工程,加大对水库除险加固的投入力度,实施完成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分别是包垟水库、峰门水库、南山下水库、半岭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投资1360万元。完成病险山塘除险加固9座,完成投资450万元。

1.3.

2.2 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完成寿泰溪中小河流综合治理、仕阳溪泗溪段河道治理工程、洪口溪罗阳段和司前段、三插溪司前和竹里段等4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河道总长度42.1km。完成堤防新建加固共计62.34km,护岸22.5km,城镇防洪安全得以保障。

1.3.

2.3 开水源、优配置,水资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要求,重点开展“开源”、“引调”、“提升”3类保供水工程建设。坚持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同时开展城镇水源建设工程,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

1.3.

2.4 城镇水源建设工程

实施完成泰顺县文祥湖水库工程、仕阳镇供水水源一期工程、雅阳镇供水水源工程、包垟乡供水水源一期工程、泗溪镇供水一体化工程,百丈镇饮用水水源工程,筱村镇城镇供水(农民饮水安全)一期工程,南浦溪镇供水工程(水源工程),提高了罗阳、雅阳、仕阳、泗溪、南浦溪、包垟等乡镇的供水保证率,提高了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对特枯年和持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完善城市水源突发水污染事件的水资源调配应急预案,增强了泰顺县城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

在水源地保护工程方面,持续加强珊溪水库等重要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加大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力度,完善已建水利基础设施的长效管理维护。同时,进一步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正在开展节水型示范载体建设、节水宣传和节水推广、调查等工作。

1.3.

2.5 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

积极实施、提升改造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完成水源工程、净化工艺、安防设施、管网改造、水厂美化等187处,解决了13.9万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

1.3.3 山更清、水更绿,河湖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指导理念,通过“水保”、“综治”、“涵养”、“治污”等工程措施,修复并改善水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生态健康的水系连通网络体系,恢复水文化传承,提升全县生态文明水平。

1.3.3.1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完成百丈镇小流域(阳山、上斜、深度小流域)、珊溪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项目涉及罗阳、司前、竹里、百丈、筱村、南浦溪、包垟等7个库区乡镇,治理面积达40km2,库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对有效保护和改善温州500多万人口饮水水源水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库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3.2 水生态治理工程

实施生态河道、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农村河塘整治、山洪沟治理等工程,积极开展河边“三化”、“双清”行动,通过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长效管理,促进“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生态、和谐”的水环境再现。

“十三五”期间,完成泰顺县三插溪留田洋(英士园)段河道2km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完成全县河湖库塘清淤120万m3。仕阳溪治理工程、洪口溪司前段河道治理工程、洪口溪罗阳段河道治理工程、仕阳溪泗溪段河道治理工程、三插溪司前、竹里段治理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治理河段42.1km。完成罗阳白溪、三魁罗汉等30处共55km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程及玉溪、里光溪、仙居溪30多公里生态河道工程。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全面开展了泰顺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泰顺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工程等,水污染治理、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全县河道水质总体良好,大部分河道水质在Ⅱ类水以上,三插溪、里光溪、洪口溪、莒江溪4个入珊溪水库支流考核断面均为Ⅰ类水质。我县里光溪、左溪获省级美丽河湖,竹里溪获市级美丽河湖。

1.3.4 农田水利工程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积极推行微喷灌工程,新建喷微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9万亩。努力建设适应时代化农业发展要求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

用水高效、机制健全”的农田灌排保障体系。

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利用水电资源,积极实施农村水电建设工程,实施大场水电站、玉溪水电站、牛头山水电站、仕阳水电站等4座农村小水电技改工程,总增容5300kw。同时完成双丰、钟山、高山、大际、接龙、观音、洋洲、彭溪二级、岩峰、双溪、梨坪溪、莲头一级、三井、茶石、秀涧、榅垟、黄竹蓬、恩坑桥、峰门、龙南一级、龙南二级、新浦、岩坑、金狮、下村一级、官坑下、前路溪、玉龙、凤洋二级、坑下、上棠坪、前坪仔、新峰、彭溪、砂岭、鸿源、黄石等37处水电站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提高了水电站安全管理水平。完成全线138座小水电生态治理,其中127座生态流量改造,退出销号11座。

1.3.5 创建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初见成效

实施我县境内水库、山塘、堤防、饮用水工程、水电站等的标准化管理创建,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水文站网、水环境监测体系,建成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到“十三五”末期,全县完成水利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完善工程划界,对各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线进行标绘并制图成册。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标准化、网络化控制管理,同时,积极探索物业化管理模式。“十三五”期间,全县完成51座水库、6座山塘、34处堤防、49处饮用水、37座水电站工程的标准化创建任务,并通过验收。

1.3.6 重实效、抓落实,依法治水能力不断提高

按照“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的相关要求,着力完善有利于提升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行业管理体系,完善防汛防台抗旱非工程措施体系。已开展县级以上河道、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划界工作,并对防汛预警平台进行升级完善,对危险区进行划定和调整,补充更新预警设施设备。同时,对已建水利工程进行定期的维修养护和安全鉴定,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水政执法的办公经费、涉河拆违经费、装备和设备费用等进行严格使用和管理。正在

开展小流域山洪预报系统、水文补短板5+1+1项目建设、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平台以及水资源管理平台的系统建设和维护。

1.4 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4.1 国家水安全战略对转变治水思路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水利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也发生深刻变化,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其中,前一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并将长期存在,而后一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推进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要准确把握当前水利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清醒认识治水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将工作重心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水利工作的总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纳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重要领域;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指明了水利发展方向。

国务院2018年10月印发的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中,也对加快推进水利领域补短板工程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和要求。

2019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作出了我国治水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判断,明确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是“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理清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管水治水思路,为做好水利工作指明

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确保补短板到位、强监管有力,是各级水利部门抓主业、担主责的首要任务。

1.4.2 我省现代化建设对区域水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浙江省治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八八战略为统领,聚焦补短板、强监管、走前列的总要求,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底线,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上限,把水生态保护作为控制红线,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监管,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浙江重要窗口建设提供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省水利厅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总要求是“补短板、强监管、走前列,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水利发展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未来导向,围绕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和“补短板、强监管、走前列,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重点推进“五大行动”、力抓“五项工作”和提升“五个管理水平”,为推进全省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与资源保障。

1.4.3 泰顺经济社会转型对水利全面发展提供新要求

泰顺县作为“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之一”、“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廊桥之乡”和“革命老区县”,发展建设的质量提升还有巨大的空间,提升城市化质量、转变无序蔓延的空间发展方式将成为泰顺县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十四五”时期,泰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不动摇,坚持

生态立县战略,因地制宜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高质量绿色经济体系,率先探索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为全省、全国、全球提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泰顺样本。因此,改变水利发展思路,由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向生态水利建设的转变,打造美丽灵韵水乡已成为泰顺县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泰顺县在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时,需要将生态文明和特色旅游的理念融入到水利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打造新常态下河道功能“升级版”。同时,泰顺县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真正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1.5 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以来,泰顺县水利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水利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与之相比,泰顺县水利建设标准不高,发展能力仍待提高,目前情况下尚不能完全适应全面建设惠及全县人民小康社会、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提高的需要,仍然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5.1 防洪减灾体系亟待完善

泰顺仅有一座大型水库珊溪水库,而其防洪保护对象为下游地区,跟泰顺基本无关。在流经10个乡镇的主要河道上游无大型防洪水库,调蓄能力不足。目前主城区、乡镇所在区域防洪工程大部分已实施完成,但个别乡镇河道整治工程由于各种原因尚未实施,防洪仍存在缺口。

随着泰顺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水安全保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区域人口和经济密度的提升对区域防洪和城市排涝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防洪排涝建设标准和运行维护模式需进一步提升。泰顺县防洪保安体系

还存在一些突出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目前主要城镇上游缺乏调蓄水体,山洪来势迅猛;河道治理尚未达到规划标准,部分河段保护标准偏低,干支流提防建设不配套;城镇防洪排涝工程亟待扩展、完善;病险水库仍动态发生。以下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防洪能力:一是极端天气现象有频发和加强的趋势,二是城镇化经常加快,二十年间城市面积扩大了数倍,水域面积明显减少,雨水下垫面发生变化,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破坏了河网水系,加之部分道路雨水管网排水能力较弱,县城罗阳镇的排涝压力逐渐增大;三是河道堤防建设渠化现象严重,对水流约束更强,行洪流速增大,加剧了堤防冲刷风险;四是个别拦蓄水堰闸维护不当,洪水期无法正常开启,造成局部河段洪水位抬升。

罗阳镇老城区部分地势较低、仕阳镇及泗溪镇地势较低,主行洪河道桥梁阻水问题突出,防洪能力局部不足20年一遇,防洪安全有待进一步提高。考虑河道拓宽、堤防加高、桥梁改建的实际政策处理等问题,建议采用“外分内蓄”、“增设防洪库容”等治理思路,完善和提升区域的防洪体系和防洪能力。

1.5.2 水资源保障任务仍艰巨

泰顺县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受飞云江上游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人居集中程度的影响,泰顺县内主要供水水源规模普遍较小且分布分散,工程措施缺乏,水资源保证率低。现有优质水资源的供给量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自我省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以来,泰顺县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农村供水现状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外部因素的制约,泰顺县仍然存在局部区域的工程性或资源性缺水、供水设施不发达、供水安全性较低等方面的问题,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水资源保障能力需适应公众需求的变化,促进城乡

供水安全的全面升级。

1.5.3 水生态环境势依然严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水利工作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转变治水思路,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开创新时代治水新局面。但随着城市发展,泰顺人与水生态系统间争夺空间和环境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水体污染、建设开发大量侵占重要的水生态栖息地,传统的“江-河-湖-塘”水生态系统过度退化,水生态系统的环境缓冲能力明显下降。以前我县河道建设主要考虑行洪排涝,对河道的生态性往往考虑得不够,堤岸以硬化的直立的挡墙形式为主,水生态、水景观效果不理想。

1.5.4 人文自然资源潜力尚待开发

泰顺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但现状景观多以保护为主,开发利用的力度不够,且镇区滨水节点较少,部分景观缺乏亲水性,造成市民游客与水的互动性较差,因此可重点打造具有泰顺标志性特征的生态景观,提升推广泰顺生态之乡水文化。

1.5.5 河湖生态环境需切实改善

我县山区河流两岸大多数以自然原始状态为主,流经乡村、集镇时,有违章搭建、垃圾污水入河等破坏河道水环境的现象。未经整治、管理薄弱的河段如:城郊结合部的一些河道,已成为藏污纳垢、弃置垃圾的场所,侵占河道、乱搭棚屋等情况也较为普遍,河道水环境严重恶化。

目前,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河流综合治理尚未全面完成,干流和支流、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等统筹程度不高,与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等结合程度不够,与“截污纳管”等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步性尚需加强。农村河网水域的占用、污染情况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生态环境

与老百姓改善人居环境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成了区域人民的迫切要求。人们要求河流能够给社会生活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除了防洪、抗旱的安全保障之外,人们开始关注水环境、水景观以及水域的生态系统。社会的要求必然推动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水利建设的同时如何改善水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成为现代水利事业发展的主流。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程已经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也是泰顺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1.5.6 行业监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1)水利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随着管理经费增加和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近年来水利管理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存在人员不固定、经费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影响水利工程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治理效率的提升。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仍需深化,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模式有待持续改革创新,专业化、市场化、物业化管理尚未全面推行,水利工程长效管理等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2)建设管理和工程管理需要加强

基层单位和群众对深刻理解治水主要矛盾的转变、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还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从地方政府来看,水利建设时促进投资稳增长的重点,建设资金投入远高于管理资金投入,“重建轻管”局面仍未根本性扭转。从基层水利部门来看,在工程设计施工上还普遍停留在满足兴利除害的单一水利功能,兼顾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的功能。从普通群众来看,一方面他们对优美的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日益高涨,另一方面他们仍存在用水浪费、过度开发、超标排放、侵占河湖等错误行为。

(3)管理能力需要提高

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当前监管仍以治标为主,主要方式仍是着眼纠正人的错误行为,查处非法取水等涉水违法行为,实现调整人的行为的治本监

管机制尚未建立、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监管设备和经费保障尚未到位。缺乏有力的监管队伍,基层单位负责大量水利工程、河湖水域、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同时普遍存在人员青黄不接、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往往面临人员少、任务重等挑战,容易出现“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现象。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在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方面不够重视,对水利基础数据挖掘、水利信息壁垒贯通等方面的谋划不足,未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水利行业监管、水利审批改革方面的作用。

2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系列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两山”发展理念,积极践行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以“八八战略”为指引,紧紧围绕“四个强省”“六个浙江”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乡村振兴、“四大建设”等战略布署,聚焦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和浙江水利改革发展总要求,针对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亮点,着力补齐防洪排涝安全短板,持续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持续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积极营造滨水文化景观,严格实行依法依标管理,为“浙江生态第一县”建设提供可靠的水安全保障,为泰顺县高质量建设“山水之城、生态水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2.2 基本原则

(1)战略引领,重点保障

十四五期间坚持“四大体系,八大行动,三大能力提升”的战略方针,以提升防洪安全、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改善等多方面保障能力为立足点,不断提高我县的水利保障能力。

(2)突出生态,人水和谐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草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系统各要素和谐共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利行业监管,协调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问题,走人水和谐之路。

(3)重建强管,全面推进

工程建设水平、依法治水管水提档升级,全面推进新时期治水思路理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创新,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从注重行政推动向

坚持两手发力转变。

(4)人水和谐,统筹兼顾

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等新的更高需求。

(5)节水优先、高效利用

加强用水需求侧管理,加快转变用水方式,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6)改革创新、科技支撑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主抓手,推进水利改革创新;扭住科学分水、管住用水的牛鼻子,强化水资源管控,进一步强化节水刚性约束;以深化“河(湖)长制”为牵引,完善河湖管护机制;落实两手发力,发挥好政府与市场在解决水问题上的协同作用。实施创新驱动,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做精做细做专水利数字化转型工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水治理制度体系。

2.3 规划思路

围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南森林生态与水源涵养区“,“温州都市区生态休闲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和与周边区域合作联动的新要求,全面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全面提升水利管理能力,全面创建水利治理示范,为泰顺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在“两山理论”实践基地,“美丽山城样板县”建设中开创泰顺水利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发展愿景:防洪提升水源保障生态水乡管理升级

一张水网:按照全方位提升、全县域统筹的要求,构建安全美丽水利设施网络,完善水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探索水生态优势转化、融合水文化区域发展、建设水智慧管理平台。

四大板块:防洪提升工程、水资源保障工程、主要河湖及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水利管理和数字化工程。

八大监管:实施全面节水行动、推进河长制转型升级、推进水利工程“三化”管理、强化水资源管理改革、强化水安全风险管控、强化水利资金监管、推进水行政管理改革、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

2.4 规划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2020年。

规划水平年:2025年。

3 规划发展目标

3.1 规划发展总体目标

建成布局均衡、功能综合、安全可靠的水利工程体系和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管控有力的水利管理体系,提升泰顺县的防洪减灾综合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和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至2025年,实现防洪减灾体系全面建成、水资源保障措施完备、行业管理能力提升,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保障,把泰顺建设成为“生态、智慧、灵韵、美丽”的“最美山城,幸福水乡”。

3.2 发展具体目标

3.2.1 更加完善的水安全防洪减灾体系

通过新建防洪水库、城镇分洪、水库除险加固、山塘综合整治和洪水风险图、水文防汛“5+1”、水利工程可视化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全面加强水安全风险管理,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完善城镇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水利工程安全度,完成全县范围内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山塘整治任务。加强对河流水系的沟通管理,提高乡镇和农村防洪避灾能力。继续实施泰顺县多个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全县主要小流域及干流河段堤防全面按规划建设达标,县城新城区的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县城老城区及重点乡镇所在地的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重点河段和村居点防洪能力达到10年一遇洪水标准,城乡防洪减灾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建立起工程布局合理、指挥调度科学、反应救援迅速、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综合体系。

3.2.2 更优配置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实施城镇供水水源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提高应对特枯年和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提高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的能力,保障人民饮水问题,水源工程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县新增年供水能力3903万m3,解决城乡37.2万人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区域性缺水得到解决。同时加强水源地保护,建设水功能区监测点,县城和乡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2.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50%和55%,农田水灌溉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

3.2.3 更具韵味的水生态环境体系

围绕“两美”建设对水生态环境提出的新要求,实现从注重单目标治理向注重系统治理转变,通过河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形成水流畅通、岸线形态自然优美,滩地、滩林等自然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动植物栖息繁衍环境良好,生态友好的具有泰顺山区河湖特色的水生态环境工程体系。域内水功能区达标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跨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主要监测断面水质达到Ⅱ类以上。全县生态流量保证率达80%,生态堤岸占比达到60%,水土流失率下降至13%以下。

3.2.4 更完善的行业监管体系

“十四五期间”通过完善水利公共数据,建设公共应用支撑,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建设水管理平台,深化工程建设系统化管理、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水电站生态流量监管、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江河湖库水雨情监测、一体化水利政务服务,推进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对水利改革与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发挥信息化和科技创新的平台作用,增强水利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河(湖)长制全面覆盖,强化水域岸线及空间管控,全面监管水资源管理各环节工作,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全面建成,水利

工程长效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3.2.5 更加智慧的水利信息化系统

实现水利核心应用“掌上办事”、“掌上办公”全覆盖。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成为水管理的有效手段,为政府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4 总体布局

4.1 县域空间发展布局

根据《泰顺县域总体规划》(2015~2030),泰顺县总体规划布局如下:总体目标:将泰顺打造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两山理论”实践基地,美丽山城样板县。

县域功能导向: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支点城市、浙南森林生态与水源涵养区、温州都市区生态休闲示范区。

城市性质:中国廊桥生态文化旅游城市

在坚持点上开发和面上保护、立足历史基础、尊重自然格局、依托山水脉络的基础上,“十四五”规划期间,泰顺县域空间发展格局为“一心、一廊、两轴、四片、多景”的空间发展结构。

一心为罗阳中心城区,是县域综合服务中心。

一廊为沿G235国道-S327省道的综合城镇发展走廊,也是县域生态景观主廊道。

两轴为沿泰顺支线高速和S220省道-司筱线形成的两条城镇发展轴线。

四片分别为东部养生度假片区、西部综合服务片区、南部特色产业片区和北部生态旅游片区四大功能片区。

多景为依托泗溪、百丈等多个风情小镇延伸体验的特色景观空间。

图4.1-1泰顺县域空间结构图

图4.1-2县域空间发展格局

4.2 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总体布局

“十四五”期间,根据泰顺县水利规划的总体目标,围绕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的新要求,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综合平衡的原则,做到“立足水利发展现状谋长远、提升水文化景观重生态、因地制宜基础设施建设惠民生、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抓安全”。应对存在问题的区域重点把握,加大关键领域、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水利建设力度,形成与泰顺县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水利发展布局,以加快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一湖三江四区十八溪”的水域空间总体格局:

“一湖”:飞云湖(珊溪水库)。

“三江”:飞云江、交溪和沙埕港水系。

“四区”:北部飞云江源生态水利区、西部寿泰溪都市水利区、南部仕阳溪乡村水利区、东部沙埕港文旅水利区。

“十八溪”:县内18条主要支流。

以罗阳中心都市区为核心、以飞云江源生态水利区为生态屏障、以三大流域干流为廊道、以支流、渠系等为纽带、以重要水利工程为节点,通过流域区域水系联通、系统治理、统一调度、协同协作构建风险可控、供给可靠、智能高效、生态绿色的现代化水安全保障网。

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防洪工程、山塘水库除险加固等防洪减灾工程建设,着力打造高标准的防洪安全网;实施农村饮水提升改造、新建、扩建等水资源保障工程,着力提升高质量的水资源保障水平;加强全域生态美丽河湖创建等水生态治理修复,着力形成高品质的水生态新格局;加强水域、水资源、水土保持等监管,着力创建高水平的水利空间管控体系。

在综合考虑水资源状况、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投资能力的基础上,按照“防洪提升、水资源保障、主要河湖及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水利管理和数字化转型”四大版块规划泰顺县的主要内容。

5 水利发展规划任务

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高标准建设水利基础设施网路和高效能推进水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抓手,持续完善洪涝灾害风险可控、水资源供给可靠、水生态系统健康、涉水管理智能、功能综合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本次规划主要任务分为5大方面,分别是防洪提升工程、水资源保障工程、主要河湖及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水利管理和数字信息化建设工程、其它工程,总投资121.44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总投资81.49亿元。

5.1 防洪提升工程

5.1.1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根据水库等安全鉴定相关成果,现状仍有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问题有:坝体整治、基础处理与防渗未到位、坝下埋管隐患、金属结构及启闭设备需更换、无上坝抢险道路或未硬化或不通、无管理房、大坝安全设施缺失、缺乏库区管理设施、库内淤积等。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加强水库维修养护管理工作,出现险情及时除险加固。

“十四五”期间继续梳理梳理病险水库现状基本情况,确定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任务内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大坝整治改造、基础处理与防渗、输(放)水设施改造、金属结构及启闭设备更换等。

本次针对水库水库安全鉴定存在的问题实施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对全县水库有计划的进行除险加固与提升,提高水库安全管理水平。“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白鹤渡水库、伙爬岭水库、山头仔水库、金狮水库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本次规划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计划于近期2020-2025年完成。

5.1.2 山塘综合治理工程

全县注册登记的山塘总数为84座,根据山塘清查情况,主要问题有:

坝体整治、基础处理与防渗未到位、坝下埋管隐患、金属结构及启闭设备需更换、无上坝抢险道路或未硬化、缺乏蓄水区管理设施、塘内淤积等。

本次针对山塘清查存在的问题,按年度有计划的实施山塘整治工程,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石虎垅、仰天湖、青藏龙、菖蒲垅后坑、玉塔山塘综合整治,转汇塘山塘改造提升。本次规划山塘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1500万元,计划于近期2020-2025年完成。

5.1.3 新建防洪水库工程

完善上游拦蓄水库工程体系。新建溪源(北溪)水库+东溪分洪隧洞,提高区域洪水调蓄能力,保障下游泗溪镇防洪安全,同时兼顾供水、灌溉和景观旅游等综合利用。水库可作为泗溪镇远期供水水源,为城镇居民及旅游人口提供优质、充足的水源,以满足供水范围内城镇、农村及旅游用水需要。发挥防洪、供水、灌溉、生态和廊桥保护等综合效益。另外跨流域将东溪通过分洪隧洞分洪至溪源(北溪)水库,水库总库容约3000万m3,中型水库,工程总投资约50000万元。

5.1.4 分洪隧洞工程

下洪社区目前现状防洪排涝标准较低,鉴于现状河道规模无法具备拓宽加高条件,根据“外分内蓄”的治理思路,提出新开挖下洪分洪隧洞引排部分洪水以解决下洪社区防洪排涝问题。新建分洪隧洞洞长约0.24Km,洞径9.0×8.0m,20年一遇分洪流量约254m3/s,工程总投资约2300万元。

罗阳溪是罗阳镇城区重要的防洪排涝通道,南门溪与学前溪大部分洪涝水汇入罗阳溪。现状罗阳溪河道规模较小,行洪能力严重不足。鉴于罗阳溪两岸建筑物密集,堤顶多为城区道路,或紧邻居民房屋,拓宽难度较大,需对罗阳溪洪水进行分洪,减轻罗阳溪防洪压力。本次考虑上游截洪、下游分洪等措施,规划采用分洪隧洞方案,分洪流量为60m3/s,洞径为3.5×5.0m,隧洞长1.4km。工程总投资约8800万元。

仕阳溪是典型山区性河流,具有洪水来去周期短的特点,仕阳镇下游已建石龙桥过水面积较小,严重影响行洪,形成河水顶托而造成洪水漫溢。近期采用石龙桥及上、下游开挖泄槽方案以增大过流面积。远期从安全性、经济性等综合考虑,规划建设分洪隧洞,分洪流量650m3/s,采用四洞布置,洞径为5×7.5m,隧洞长1.3km。工程总投资约19500万元。

5.2 水资源保障工程

针对泰顺县局部缺水的情况,谋划水库工程以保障各乡镇近远期生活发展的用水需求。通过新建水源工程,增加蓄水储备,解决区域性供水困难,加强集中供水能力,改善当地供水条件,提高水资源保障。

5.2.1 泰顺县城镇供水水源工程

通过新建水源工程,增加蓄水储备,解决区域性供水困难,加强集中供水能力,改善当地供水条件,提高水资源保障。在现有的农村饮水安全和城镇集中供水工程基础上,通过县级统管推进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积极发挥水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续建完成城关供水水源樟嫩梓水库工程、文祥湖水库,保障县城远期13万人用水。继续推进司前畲族镇引供水一体化工程、东溪乡供水水源工程的建设。拟建筱村镇备用水源工程、彭溪镇供水提升工程、泗溪镇供水水源二期工程、泗溪镇横坑片供水一体化工程、雅阳镇供水水源二期工程、西旸镇供水一体化工程、雪溪乡城镇供水工程、大安乡供水工程、龟湖镇备用水源工程、三魁镇饮用水提升工程、三魁镇卢梨片供水工程、竹里乡供水水源工程、文祥湖水资源配置工程。提高上述城镇的供水保证率,同时完善城市水源突发水污染事件的水资源调配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能力。

5.2.2 新建旅游生态供水水源水库工程

加大重大项目水利服务保障力度,新建华东大峡谷、通航机场和中心湖景观等重大产业和园区项目配套供水工程,助力泰顺两山转化。

配套供水工程实施兴建水库6座,筱村镇玫瑰湖小镇配套水库工程、泰顺县通用航空机场配套供水工程、黄坑水库、莲头水库改造提升及供水工程、黄坑二级水库工程、宝林湖水库工程。工程建成后将解决近期泰顺县通用航空机场、通航小镇、华东大峡谷氡泉旅游度假区用水,同时结合区域水景观打造,改善区域水生态及水景观。为我县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推进旅游主业化、全域景区化提供水安全保障。

5.2.3 农村饮水提升工程

根据泰顺各地农村水源特点、人口分布特征、区域条件等,提出需新增或改造的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延伸城镇水厂管网、新建(改建)乡镇(联村)水厂、实行单村水站规范化改造等。

对全县农村饮用水工程运行情况进行摸排调查。初步拟定对全县各乡镇农民饮水提升工程建设,总投资35400万元,计划于近期2020-2025年实施。到2025年,全县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达到98%以上、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合格饮用水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农民饮用水基本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5.3 主要河湖及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工程

深入贯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突出抓好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内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以“安全、生态、美丽、富民”为目标,实施主要河湖及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工程,以推进生态河道、美丽河湖、幸福河建设为重点,构建水清景美、生态建康、人水和谐、具有泰顺独特韵味的山区幸福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

5.3.1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增强流域综合治理能力,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沙埕港综合治理工程,谋划莒江溪、仕阳溪和三插溪等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提高局部防洪等级,改善景观水质,提升流域人居环境,打造美丽河湖和山区幸福河。

5.3.2 美丽河湖创建

高质量推进全域“美丽河湖”建设,加快中小河流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重点打造文祥湖、洪口溪、玉溪、北溪、东溪、彭溪、会甲溪美丽河湖工程,构建泰顺河湖水网新格局。

主要河湖及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为泰顺县留田洋生态河道建设工程、三插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沙埕港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仕阳溪流域综合整治工程、莒江溪(玉溪)生态河道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92579万元,计划于近期2020-2025年完成投资86509万元。

5.4 水利管理和数字化信息化工程

水利数字化转型是省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水利部智慧水利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实现“补短板、强监管、走前列、推动浙江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我县将水利数字化转型列入“十四五”重点项目,推进“水管理平台”数字化转型建设。

5.4.1 泰顺县现代化水利信息平台建设

规划按照温州市“一个数据中心、防洪调度平台、标准化及信息化平台”的现代化水利信息平台建设目标。通过对已建工程增设各类监控、监测设备,纳入统一平台管理,实施泰顺县现代化水利信息平台建设,以智慧水利和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建成防汛、水资源、水利工程运行协同管理、政府监管与公众服务并重,功能齐全、资源共享、安全高效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进一步加强智慧审批一图管理,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重点打造的核心模块,充分运用“泰顺水利大数据仓”、“云计算”、“3S技术”现代技术,进行涉水项目在线智慧审批,实现审批标准化和审批痕迹化管理。

建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形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业务应用体系,建立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提高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建后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保障工程安全、正常运行。

5.4.2 水文、水资源监控、水资源管理等平台建设

实施泰顺县水文补短板项目,实现所有水库、所有乡镇重要区域水文站全覆盖,雨量站做到“村村有雨量”,实现水文监测双保障。开展水域监测、取水监控、水资源管理等平台建设及系统维护,对取水实时监控、水域年度变化监测、水域监管等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维护。

规划拟建泰顺县现代化水利信息平台、水文补短板项目、水文设施与信息化工程,水利工程视频可视化项目、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平台创建等,总投资6418万元,计划于2021-2025年完成。

5.5 其它工程

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支持配合抽水蓄能、交溪流域水能开发项目落地。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开发交溪流域水电资源,新建水电站3座,分别是龟湖水电站、甲家渡水电站、垟溪水电站,增效扩容1座,龙霖水电站增效扩容。总共新增装机13.08万kW,总投资855520万元,计划于2020-2025年完成。

6 水利改革与管理

“十四五”时期是我县进一步巩固“十三五”水利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水利改革成果的重要时期,进一步推行“十三五”的改革措施,稳步提升我县的水利管理和服务能力,构建规范高效、科学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服务体系。

6.1 水利改革发展现状

1、防洪工程灾害防御能力仍较薄弱。由于水利工程缺乏持续维护资金投入,水利工程体系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如中小河道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新出险小水库的除险加固等,需进一步提升我县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以充分发挥减灾兴利效益。

2、供水工程保障能力不足。农村饮水安全还不巩固,地表水利用工程不足,城镇水源工程等还需加大投入建设。

3、水生态修复任重道远。全县山区水土流失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加强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河流、水库源头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扩大水源涵养区,进一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恢复小河流及山洪沟基本形态和行洪能力,拓展河流生态空间。

4、水利监管水平滞后。水利行业重建轻管矛盾突出,各类水利监管措施单调、手段落后,下一步需要通过高科技手段,提升水利监管措施,满足现代水利、信息水利、高效水利、效率水利的新要求。

5、水利投资建设资金不足,影响水利工程效益发挥。通过实践来看,大型水利工程因缺乏资金无法实施,因此,在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工程支持力度的同时,应探索社会融资办水利的路子,走向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6.2 深化水利改革,健全水利现代化管理体系

6.2.1 持续完善涉水法规体系,依法依规依标治水

深化水利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四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积极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规范性丈件,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规程规范等其它需要贯彻落实的工作,全面纳入监管范围。引导广大水利干部职工想担当、敢担当、会担当,对责任不落实、履职不到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严肃追责问责,推动水利监督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6.2.2 强化水资源管理,全面推进节水行动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水资源有效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施重点领域节水、节水“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创建节水型载体,实行节水奖励、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政策导向。完善和落实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引导经济社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转型升级。试行水资源市场化机制,推行水权交易。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各方面节水标准,推动水耗标准管理融入到标准地改革等综合性改革中。在重点区域取用水监管中进行节水全面评价,强化成果运用。加强节水载体创建,力争五大高耗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节水型企业创建率达到90%以上。完善节水考核指标体系,将“万元GDP用水量”纳入县对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以及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推进节水审计的全覆盖。

6.2.3 强化江河湖泊监管,深化河湖长制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科学划定河湖生态空间,强化河湖生态空间管

控与保护,制定重要河湖水量调度方案,全面保障河湖生态流量。

发挥河(湖)长制社会管理力量:以深化河(湖)长制管理为契机,依托河(湖)长制组织体系,系统建立河湖空间与事务的网络化管理模式,争取形成河(湖)长主动参与、主动关心河湖治理河管理的向好工作局面,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树立河湖水域严格保护意识,科学确定并严格落实河湖生态保护红线,加快规定并公布河湖水域名录,依法依规划定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实行入河排污口“身份证”式管理。深入推进无违建河道创建,加快堤防工程标准化创建,进一步加强水域动态监测,加强日常管理监督检查,确保全县水域面积不减少,水域功能不减弱。加快推进重要河湖岸线管理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加强涉水事务行政监管法制化:落实水利改革发展“补短板、强监管、走前列,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总基调,进一步推进“无违建河道”创建和“美丽河湖”建设。强化“三个落实”,扎实做好全县涉水建设项目专项执法行动,切实加强涉水建设项目监管。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继续推进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加强对涉河建设项目的监管,依法加强对涉河建设项目的管理,在已建成防洪堤的河道内,不得批准建设与防洪排涝功能无关的任何永久性建筑物;对计划新上的涉河建设项目,必须依法编制防洪影响评价报告,报水利部门审批。

坚决制止向河道乱倒弃土弃渣、违法弃渣行为,水利部门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与监督,依法严厉查处向河道弃土弃碴行为。完善水利、执法、公安、环保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制度,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大力推进执法公开,依法细化、量化水行政处罚裁量行为,严格落实水行政执法责任,切实规范、制约和监督行政执法权力的行使。加大水利执法队伍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水利行政执法能力和装备水平。

全面推行河湖标准化管理:以深化标准化管理为抓手,全面提升河湖管

理能力和水平。以县为创建主体,按照“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河湖管理工作和技术标准。加快落实河湖管理责任,理顺河湖管理体制,优化河湖管理机制,推进河湖管理标准化。

加快推进河湖智慧管理:构建涵盖河道、水利工程、水功能区、取排水口、水质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河长信息、河湖档案。堤防工情“一张图”和视频监控、卫星监控、水情监测、水质监测、河长巡查、社会反馈“一平台”。全面提高河湖监管信息化水平,实现河湖智慧管理。

6.2.4 强化水安全风险管控,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①推进水文补短板工程建设,提升洪水预警及预报水平,力争掌握防御洪水灾害主动权;推进现代化水利监测设施设备应用,开展新技术在水文测报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水文社会服务能力,挖掘水文历史淸料,实现水文数据传输共享,提高防洪减灾调度智慧化水平。开展洪水风图编制,加强洪水风险管理。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规划布局建设中预留应对“黑天鹅”洪涝灾害的手段,不断提高水雨情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持续降低水安全风险。为涉水工程建设和防御洪水灾害提供坚实保障。

②全面推行建设全过程监管责任制。执行“四制”制度,压实项目法人、参建各方和项目主管部门责任,健全水利市场监管机制。加强招投标监管,对投标企业信用体系、单位与个人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廉政情况、工程质量等情况全面掌握。加强设计质量监管,抓好设计前期、设计质量、设计变更等管理。加强施工监管,抓好施工程序、监理程序、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工程验收、移民安置等监管,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行政执法覆盖率达到100%,水利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做到制度到位、宣传到位、检查到位、措施到位、台账到位,无重大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确保安全事故“零死亡”。

③规划创建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切实解决众多小型水利工程

管理缺位、失管失修等问题,建立适应泰顺县县情、水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6.2.5 推进水利工程“三化”改革

全力推行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启动工程产权化、物业化、数字化“三化”改革工作,推行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做好确权颁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持续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以标化提升和整治更新为切口,增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保障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重点推进大中型水利工程数字化改造,扩大数字水利覆盖面,打造运行管理新模式。促使水利工程“三化”改革顺利落地。

6.2.6 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发挥省级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争取金融机构支持,研究水利资源的资产化运作,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加大筹融资力度,多元化筹集资金,采取“政府投入、平台融资、向上争取、招商引资、股份基金”等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不让项目等资金。加强项目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打造多元化融资平台。由泰顺县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完成开展商业治水,以水利资源为载体,积极探索如何解决水利建设资金问题,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发水资源。与金融机构对接,争取金融贷款。

(2)积极运用市场化的机制和办法,大力推行公私合营模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参与治水。研究治水项目向社会开放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出台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参与治水的项目激励办法。进一步研究把水能开发项目、引调水工程、水源工程建设等作为吸引社会资本的重要领域。积极发展BOT(建设-经营-转交)、TOT(转让经营权)、BT(建设-转交)、PPP(公私合作)等新型水利项目融资模式。对于准公益性水利工程,制定政府补贴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等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以合资、独

资、特许经营等方式投入水利工程建设。

6.2.7 强化水利科技支撑,数字转型和科技保障

围绕“一把手领导、一制度规范、一张网承载、一中心共享、一平台交换、一张图展示、一门户服务”的总体目标要求,以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探索“互联网+水利”监管模式,重点建设水利基础数据、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系统,强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四大技术的应用,强化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打破业务信息条块分割,建立覆盖“水利行业全领域”的综合监管平台,线上办公和掌上办公完成率100%,为强监管提供强有力信息支撑。

建立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加快基础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创全面提升。大力实施“工程带科研、科研为工程”,力争去的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建立“水利智库”,强化对水利战略规划,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的研究指导,把关解决水利工程建设重大技术问题。

加快利用信息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改造提升,完善信息采集设施和通讯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加强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为加快水利发展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撑和保障。

6.2.8 着力培养水利人才队伍,创新培养体制机制

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重视加强水利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水利系统队伍建设,强化水利建设管理和质量监督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泰顺水利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突出人才引进、教育培训、培养交流、储备选拔、考核激励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创新,推行基层水利管理单位人员持证上岗,定期组织全县水利系统人员积极参加省、市水利行业技能竞赛,全面提升水利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7 投资规模与实施安排

7.1 规划投资

泰顺县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总投资额121.44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投资额81.49亿元,工程所属的项目类别及投资见下表。

表7.1-1泰顺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实施项目投资汇总

表7.1-2泰顺县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工程项目分类及投资

7.2 实施计划安排

表7.2-1泰顺县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安排

7.3 资金筹措

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渐形成以国家投资为导向,地方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相结合的水利投融资机制。争取防洪减灾、水资源保证、主要河湖及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修复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全力推动水生态环境治理、水景观水文化建设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资金投入。积极争取财政水利专项资金投入渠道,用足用好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补贴政策。按照公益性水利设施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农村小型水利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性水利工程项目推进市场化的思路,为泰顺县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8 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泰顺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实施,不仅将产生明显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也是保障区域水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水利工程补短板项目属于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果没有这些补短板项目,区域水安全难以长期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此。因此,实施泰顺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将是今后阶段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8.1 生态环境效益

8.1.1 防洪减灾工程生态效益

通过河流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提高了流域内农田防洪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源,农田的土壤侵蚀会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期项目区土壤侵蚀量将大为减少,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稳定和改善了当地生产环境,保护了国家财产安全,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能够有效的增加自身的防洪库容,水库的削峰和滞洪能力增强,在大洪水来临后可以蓄滞部分洪峰,保证下游河道不被过度的冲刷,降低河流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山塘除险加固和生态化改造工程实施后,山塘的蓄水量增加,水域面积扩大,有利于山塘周边环境的改善。屋顶山塘、靠近村庄地带山塘,项目实施后,工程面貌焕然一新,整洁、绿色、美观,与周边生态环境更加和谐,使得附近人居环境更加怡人,增长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8.1.2 水资源保障工程生态效益

乡镇水厂建成并集中供水后,能够减少分散式供水设施的开发建设,减少对地表的扰动,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集中供水有利于培养人民群众的节水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取用和浪费,对水生态环境的恢复都是有积极的影响的。

新建及扩建水库工程实施,能够有效的利用水资源,为居民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城市发展用水提供充足的水源保证。

8.1.3 水生态治理修复工程生态效益

水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本身就是着眼于保护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的效益主要就是生态效益。如水系连通后,水体活动,自净能力提高,有利于库湾水质改善和动植物迁徙繁衍。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实施后,系统的截排水、封育山林措施有效的减少了水土流失,积极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修复。水电站生态改造后,下放生态流量,有效的改善电站下游河道减水问题,有利于当地水环境的修复保护。

8.2 社会效益

8.2.1 防洪减灾工程社会效益

通过河流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群众免遭水灾、旱灾之苦,群众经济收入增加,生活安定,社会稳定,减少了不安定因素。群众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社会精神面貌得到提升,从而使整个社会风气能够得到好转。

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后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证了当地工农业用水需求,促进当地的工农业发展。保证了农业高产稳产、农民增收、社会安定,同时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作物起到了促进作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8.2.2 水资源保障工程社会效益

新建水库进一步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和灌溉供水产能力,降低生产风险和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通过农村沟渠、塘坝的治理、疏浚,形成“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新农村水网景象,是一项具有多重效益的公益事业。

农村饮用水提质达标工程实施后,明显提高了农村饮用水保证率,供水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大增加,彻底解决人民群众的“喝水”问题,保障了群众的正常生活,使得群众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专心谋求经济发展。

8.2.3 水生态治理修复工程社会效益

水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实施后,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农村河道消除了“两面光”,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堰坝工程建设,使得河道水面面积增加,库连通、湿地建设,使得水环境大大提升,人居环境更加怡人,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使得本地区更加宜居,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助力当地经济的发展。

8.3 经济效益

通过水利工程补短板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当地农田水利状况,对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其经济效益也是比较显著的。

8.3.1 防洪减灾效益

通过防洪堤工程的建设和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大大增加了整个地区抵抗洪灾的能力,每年可减少洪灾损失上亿元。

8.3.2 供水效益

至2025年,整个地区所有饮用水工程建成后,将服务泰顺县100%的人口,随着农村饮用水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农村饮用水长效管理机制已形成,水厂设施不断完善,有效的改善了农村现有的卫生条件,提高村民的生活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8.3.3 旅游效益

随着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的落实,全区生态环境大大改善,风景更加怡人,形成了真正的“全区景区化”。

8.3.4 保护区域水安全效益

通过全县水利工程补短板项目的实施,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提高,病险水库山塘均得到整治,水库病险率大大降低;农村饮用水乡镇水厂覆盖人口达到100%,农村饮用水保证率大大提高;水生态治理修复后,人居环境大为改观。这一系列的补短板举措均是为了保障区域水安全,查漏补缺,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推进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区域经济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水利工程补短板项目,区域水安全难以全面保障,区域经济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收到制约。因此,水利工程补短板项目对保障区域水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将发挥至关重要等作用。

9 保障措施

9.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水利改革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水利与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协作机制,争取政策支持,合力推进规划实施。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深化细化工作方案,将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主体,明确时间节点,列明任务表、路线图、责任单,咬定目标不放松,严格考核,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9.2 深化前期,加快进度

“十四五”期间,水利项目尤其是重大水利项目建设任务重,要提前谋划,统筹安排,突出抓好水利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前期工作责任制,确保工作进度,提高成果质量。依法依规简化前期工作程序和审批流程。加强技术咨询提前介入,确保前期工作质量,强化项目推进的服务与督查,帮助协调解决项目推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更加强调重大水利项目功能的综合性。

9.3 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9.3.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水利工程多数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其效益主要体现为水资源管理、防洪抗旱、生态环境改善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间接的经济效益,自身的经济效益不高。因此,水利投入应该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规划的相关内容应同步纳入中央或省级相关专项规划,积极争取中央、省、地市相关渠道资金及时开展建设,县级积极筹集地方配套资金的支持。对一些无法纳入中央或省级专项规划的项目,应加大县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也可通过

加大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力度扩大资金规模。

9.3.2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探索建立水利工程以政府投入为主,集体、群众及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制定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筹集资金,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同时,在引进建设资金的同时,也应有针对性的吸收先进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理念,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加大融资力度,拓展水利投融资渠道,鼓励泰顺县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投融资平台,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引入专业化合作机构,吸引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其它社会资本,投资设立水利投资基金,政府可通过认购基金份额、直接注资等方式予以支持。

9.4 改进管理手段,强化监督管理

9.4.1 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水平

针对水利工程特点,以本次方案编制和实施为契机,建立和完善操作简便、功能实用、运行稳定、维护方便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和应用系统,加快建设覆盖区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较大规模农村水利工程的信息采集体系(有条件的领域实现实时监测)。大力加强对工程建设、资金使用、安全运行、日常管理等各类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提高水利信息的标准化、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充分利用水利信息网等现有资源,建成覆盖区、乡(镇)政府及重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水利数据库和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实现管理信息网上处理,为确保工程建成管好、长期发挥效益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支撑。

9.4.2 强化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监督

在加强水行政执法、完善建设项目水利相关审批制度,强化水利对社会开发建设行为监督的同时,建立人大、政府、相关部门监督与受益群众、社

会监督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有效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水务部门及时就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向人大、政府报告,或建立水利“明白墙”,公示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投资组成、效益、水价、水量、水费使用等信息,自觉接受监督检查;人大、政府、社会组织可通过质询、检查等方式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审计、监察、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通过稽查、专项审查行使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监督。社会力量还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行使对水务工作的监督。

9.5 加大宣传、培训和技术推广力度

9.5.1 加大宣传、培训

完善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通过教育培训、典型示范、展览展示、主题宣传、新闻发布等,加大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水忧患和水危机意识、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意识、灾害防御自救意识,宣传水利规划成果,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9.5.2 加大技术推广力度

加大防汛抗旱、节约用水、农田灌排、污废水处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方面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科学评估其使用效果,并依托重点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地建立若干水利生态建设示范区或水利科技示范园区,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推广作用。

9.6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

按照“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有增有减,强化重点领域力量”的要求,优化配置各级水利行政和事业编制人员。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水利发展的紧缺人才、专业人才,通过加强教育培训,保障工作经费,提升管

理装备。加快惩防体系建设的工作推进,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9.7 借助测评手段,推动规划实施

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估作为“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序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紧密围绕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实施,分别于“十四五”前期、中期、末期等阶段开展水利现代化评估工作,通过前期评估,找出短板和薄弱环节,明确水利现代化推进方向,指导“十四五”规划;通过中期评估,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提出规划调整或修订的意见,确保规划顺利实施、总体目标如期完成;通过末期评估,评价整个规划期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并为下一个规划期的目标制定和工作安排提供有力依据。

一、附表泰顺县水利发展“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项目明细表

57

58

59

60

61

62

推荐访问:水务十四五规划大纲 泰顺县 征求意见 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