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社会高校德育共性态势分析及启示

时间:2022-03-14 09:52:5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伴随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校德育均呈现重视主体性、增强开放性、强调平等性、突出社会化与力求贴近性等共性态势。只有正视多元文化社会的现实,借鉴国外德育共性特点,结合我国实际,与时俱进,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理念与范式的转换,构筑与社会关系相适应的高校德育,走迎纳、引领、涵育的路子,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德育的目的。

[关键词]多元文化 价值取向 德育共性 高校 启示

[作者简介]黎少青(1964- ),女,广东佛山人,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佛山 52804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71-03

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碰撞,是21世纪世界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既有交流吸收的一面,又有差异碰撞的一面。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一方面,世界各国要求多元化,提倡多元价值的呼声非常强烈;另一方面,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又需要有一种能够让大多数人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高校德育。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现行德育已不适应多元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世界各国和地区德育共性态势,正视多元文化社会的现实,构筑与社会关系相适应的高校德育,是当前我国德育的重要任务。

一、国外高校德育的共性特点

(一)德育的连续化和统一性

国外学校德育的特点首先表现在致力于德育的系统化、连续化和国家干预。许多国家开始实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德育规划,强调德育的系统化、连续化,即在内容上保持循序渐进,不断深入,注意各阶段的相互衔接,使整个德育都围绕目标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同时,各国学校德育在突破传统单纯课堂教学的同时,努力与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使学校德育在空间上进一步扩大。与德育的系统化、连续化相适应,许多国家对学校德育实行国家干预。国家对学校德育的管理可以从整体上抵制消极因素的副作用,通过由上至下的管理体制,推行统一的民族价值观,促进学校德育现代化。国家统一管理德育,能较好地运用行政和法制的力量来加强学校德育,安定社会,培养忠诚于民族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利益;国家统一管理德育,能调节所有社会机构的德育作用,合理利用德育资源。

(二)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多元一体”价值观

任何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尤其巨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旦失去统一的价值观,就会陷入价值相对主义,从而丧失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但同时,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学校德育不可能只传授主导的价值观,而无视其他价值观的存在。在多文化社会中,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德育要正视它,坚持价值观的一元主导,多元并存。否则,民族、国家和社会就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公共秩序,没有凝聚力,每个个体也无法生存,学校德育也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从单一的价值到价值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表征,学校德育面对价值的多样化,必然要有所应对。而国外高校德育则一致体现了这一特点。

(三)强调德育内容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并从重知识到重思维能力转变

多元的价值取向必须有多样的学校德育内容与之相匹配,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学校德育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各个国家相继改革德育内容,创立多样化、个性、具有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不断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在迅速变化和流动的环境中与人相处的能力,对多样性和复杂性道德事件进行判断、辨析与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同时,德育内容还具有显著的层次性特点。如美国道德教育主要在中小学阶段进行,大学阶段主要以知识性教育为载体。另外,即使是同一教育主题,根据人的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内容和形式也是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区别的,如爱国主义教育,小学阶段讲故事,中学阶段讲历史,大学阶段讲理论。

在多元文化社会,仅仅传授道德知识不足以令学生面对道德选择,知识传授遂让位于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德育应创造一个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的宽松环境,正视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四)注重德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外特别注重德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大多数国家的高校德育方案都力求具有可操作性。如日本大学更着眼于对大学生将来的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的引导,注重个人权利、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尊严的民主主义教育,以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

(五)灵活的德育方式和民主与平等的德育方法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学校德育呈现开放性、民主性与主体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学校德育在方法上高扬对话意识,用民主与科学的方法使师生互动。在多元文化社会中,道德的评价唯一性和至上性已不存在,道德的好坏界限已被打破,道德评价的“实然”和“应然”之间的张力扩大了。如果道德教育只是简单地从属于权威和单一灌输,极容易引起受教育者道德自主性的泯灭及逆反。所以,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学校德育要从对抗走向对话,即道德教育不再是唯一地透过道德教化或说教的方式,以塑造学生的利他主义来对抗自然的自利倾向,而是借由对话的过程,发展出温馨、真正的关系,自然地引导学生相互理解与关怀。同时,西方国家非常注重德育方式的多样灵活性,为学生创造多种受教育的情境和场所。

二、国外高校德育的发展趋向

(一)世界各国注重德育的趋向是共同的、强劲的

近年来,各国纷纷采取具体措施,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努力实施国家对德育的领导,逐步建立强有力的国家和地方德育领导管理体制,把德育视为治国安邦、振兴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日本,德育已成为全国朝野上下的自觉行动。日本人认为,轻视德育的思想值得反思,只有重视德育投资,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发展。新加坡政府一贯重视和突出德育,把德育作为学校和社会的首要工作。

(二)德育内容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向

近年来,更多国家德育的内容在面向生活中不断扩大,以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不仅注重共同的价值观教育,还根据学生的实际,讲授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国外学校德育的内容选择主要根据两个原则:(1)社会需求,其中包括个体社会化必需的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运作的社会规范、确保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国家利益以及有助于占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发展的政治目标。(2)人的发展的要求,其具体内容将朝四个方向发展,一是共同核心价值观;二是社会规范和民族精神;三是应付现实生活问题的技能;四是道德思维能力。在内容的类别方面,思维型的内容发展优于知识型的内容发展,活动型的内容发展也重于讲解型的内容。

(三)德育形式呈现综合化、网络化和实践化的趋向

国外尤其西方学校德育形式已逐渐从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的对立趋向两者的综合,即既开设专门道德教育课程,讲授基本美德和道德准则,又注重从各门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的融合是当今学校德育发展的潮流,是学校德育发展的必然。同时,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在学校德育中日益结成一个互相作用不断协调的网络体。此外,德育已逐步从追求虚无缥缈的天国转向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

(四)德育方法呈现多样化的趋向

这一点在西方表现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各种理论流派纷呈各异,具体方法种类繁多。西方各国都能在相对统一的德育目标下,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教育的需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西方学校德育理论流派在学校中流行很广,一所学校中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德育理论,甚至在一堂课教学中会根据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理论的教学方法。一般的,科尔伯格阶段理论获得最普遍的认可,成为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而在德育教学中,价值澄清法是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但在日常德育工作中,示范榜样观察学习的社会学习法也被广泛应用。同时,注重培养行动技能的社会行动方法是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方法论依据。

(五)德育管理呈现科学化的趋向

当代学校德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趋向是致力于德育科学化。在德育决策过程上,当代德育从目标设计到实施都经过科学的评估和实验过程,经过反复论证筛选。在德育手段上,目前西方学校普遍使用各种较先进的科技来辅助德育,用电化教学演示各种不可能在课堂上展示的历史和生活情景,用计算机来处理分析有关资料。此外,科学化还表现在道德的观念更新和实践领域的世俗化,当代德育注重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不断摆脱神坛的灵光而走进人类的生活,帮助人类协调相互间的关系,反过来又促进德育的发展。

三、国外高校德育的共性特点和发展趋势带来的启示

(一)直面迎纳价值取向多元的现实,增强高校德育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直面变化的难处就在于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化我们的认识,同时更需要毅力和不停的探求。我们必须顺应价值取向多元社会的现实,主动迎纳应对,确立与之相适应的高校德育理念,增强高校德育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1.增强开放性、提倡多样化;关注民主化、强调平等性。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多元化价值冲突的情况下,学校德育切不可迷失自己,更不能以所谓“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为由,任学生在多元、矛盾的价值观念中自发地沉浮,而应尽可能积极地去干预和引导,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强调民主、平等原则。另外,学校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富有启发价值的道德评价。改革开放在实现了我国社会结构开放的同时,也使中国更进一步融入了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在广泛的世界交往和合作中,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随之纷至沓来。因此,在愈加开放的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应主动迎纳应对,接受开放的理念,正确解读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和其他民族的精神产品,引导学生拓展视野,使之在接触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中,经风雨,见世面,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同时,应明确民主与平等是学校教育中一直不断追求和完善的原则。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价值冲突不可避免。在对待价值冲突问题上,应致力于对话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表达、对话、协商和寻求利益均衡点的能力。高校德育必须确立民主、平等的理念,包容和尊重不同受教育者的文化与价值取向,并在教育的过程中教会受教育者对待多元文化与价值的正确态度。

2.重视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现代社会中,人的基本特点是主体性。高校德育必须注重个体主体化的发展,承认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的自我成长需要,这样,教育的社会要求才能更好地被理解和内化。同时,强调认知、思维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加强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道德教学不再强调让学生盲目接受和无条件服从,而是更加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方向。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体的思维能力培养,受教育者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辨别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复杂变化,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主体。

3.加强活动实践,力求贴近性。唯物史观认为,活动对于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应当破除传统的以知识和学科为本位的应试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实践活动意识与以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本位的科学理念,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变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为体验式教育。要实现这一点,在活动内容和载体的选择上,必须突出贴近性。要注意遵循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规律,研究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相关性,善于从活动中挖掘新内容、吸收新思想、解决新问题。

4.改革多元文化课程,培养多元文化教师。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教育体系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多元文化课程的设计与改革目的在于放弃主流文化对课程的垄断,促进种族间相互了解和吸收各民族文化的有益经验,正确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貌,教育学生树立全人类的观点,建立起反映多元文化社会的、具有国际性且有效地吸收各民族文化经验的德育课程。我国多元文化社会德育课程的改革思路可以包含更新多元文化德育课程观、多种方式设文化德育课程、构建多元文化德育课程内容等。同时,多元文化社会需要培养具有多元文化视野和运作能力的德育教师。

5.优化教育环境、突出社会化。“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可以说,一切社会关系就是人的思想的来源和形成条件,其逻辑结果只能规定为高校德育是一项社会化事业。因而,高校德育不能回避价值取向多元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影响,必须从学校教育的自我封闭中解放出来,主动接触社会,建立优化的社会育人环境,实现高校德育的社会化。

(二)建立共识,走引领、涵育的路子,增强高校德育的凝聚力和整合力

在正视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社会共识和共享价值的构建与宣传,以实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确导向。

1.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高校德育的全过程,坚持高校德育的政治导向性。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学校德育要坚持主导性为前提和根本,在主导性的问题上要有坚定性和一贯性。我国高校德育的核心是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整体,它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是引领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为多元价值取向社会的整合提供了所需要的政治、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因此,在高校德育中,我们要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意识形态的导向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德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加强宪政民主教育,构筑高校德育的制度规范性。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不仅需要相应的主导价值共识,也需要相应的社会规范。宪政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最基本规范,它通过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而获得所有社会成员的认可与遵循,并通过国家权力的强制力来保障实施。是一种把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加以制度化的制度,因而能有效地帮助一个现代多元价值社会维持自由、稳定和统一,为依此制度而产生的政府提供制度和法理上的依据,为冲突的解决提供规则和程序,为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提供保障,是社会整合的基本方式。所以,在高校德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宪政民主教育,使学生深知生活方式和价值的追求可以多样,但制约的规则却是共同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唯有牢固地在高校德育中树立这种意识和理念,强化个体对国家共同体的义务信念,才能实现每个个体的自由和社会的稳定,更好体现统治者的意志,为社会的凝聚和整合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3.倡导宽容和商谈,由对抗走向对话,确立高校德育的理性教育原则。多元文化社会是一种“异质社会”。在很多问题上,观点的绝对统一是不可能的。在此,宽容和商谈是解决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宽容使得差异性存在,差异性使得宽容成为必要。因此,在高校德育中,倡导宽容精神和商谈理念,既要能容纳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又要寻求共享价值,寻求由对抗向对话的转变来解决冲突。要增强学生的对话意识,容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使学生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商谈和对话,学会在价值的“交叠共识”和妥协中逐步达成共识或相互认同的结果。

(三)在指导思想和实践中超越价值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二元对立

多元文化社会虽然是“异质社会”,但从根本上讲应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其中“不同”的是形式,“和”才是社会的根本,即社会共同利益的统一共识。因此,“多元存在与一元统一”应是我们面对多元价值取向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考维度。但在实际中,要贯彻和落实这一思想,高校德育在指导思想和实践中就必须要超越历史上的价值“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二元对立,要避免从盲目追随到盲目批判这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既要反对在绝对主义支配下传统高校德育中存在的一元、封闭与独断的弊端,又要反对某些相对主义论者时下散布的高校德育“无用论”和“取消论”所带来的危害。只有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二者的对立,在两者中树立辩证统一的立场,才能实现多元存在与一元统一的内在平衡与和谐,达至“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目标,最终使高校德育在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出既有宽容和创新能力,又有分辨和选择能力的合格接班人。

直面价值取向多元的现实,借鉴国外高校德育的共性特点,建立共识,超越价值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二元对立,迎纳、引领、涵育,是基于价值取向多元条件下高校德育建构的科学路径。

[注释]

①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参考文献]

[1]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吴潜涛.价值观多样化势态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J].道德与文明,1999(4).

[4]贺来.“相对主义”新议[J].人文杂志,2000(3).

[5]黎少青.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与实效性[J].南方论刊,2008(8).

[6]黎少青.寓核心价值体系于大学教育全过程[J].教育前沿,2008(1).

[7]王淑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原因[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推荐访问:共性 德育 态势 启示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