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进校园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03-09 10:10:4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校园文化在高中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谐校园的创造,校园师生是主力军,关键是全校园师生要了解校园文化的完整性和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在掌握艺术的方式中,我们知道诗歌具有独特的文化作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学校的主人,教师和学生,通过三个阶段,诗歌阅读、课堂讲座、诗歌创作等方式进行审美接受。认真观察、细致品味、深刻理解、审美愉悦完成和接受隐藏在诗歌中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校园文化; 诗歌鉴赏;育人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内容,还包含学校传统、校校纪校规、教育风格、学习氛围,学校长期传承下来的积极的精神形式。大多学校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风格,他是一代代师生长期创造、积淀的结果,对后期受过教育的人的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

校园文化在学生思想品质教育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在营造高雅庄重校园文化氛围、提高道德教育质量、立德树人效果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在校园文化传承和振奋人心方面作用突出。

一、运用诗词智慧,深化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简单的、易辨和丰富、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和凝聚起全校师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加强共同体间的交流与教育。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本身具有简明性、易辨性且所展示的内容具有特殊性、指向性。在现有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上,立足校园文化发展历程,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传承中华文化价值,注入优秀中华文化传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传承和再创造性发展,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家,诗歌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代言,从“诗三百”到楚辞,从汉赋到文士墨客的五言诗,从辉煌的唐诗、多样的宋词、元散曲到现代诗歌,5000年的文化历史也是一部诗歌史,其中著名的诗人如明星一样无数。屈原、曹操、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纳兰性德、毛泽东、郭沫若……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神高原,我们从这些伟人身上获得的微妙影响是我们民族认同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源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毛泽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抗日名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气贯长虹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诗句,这句句精彩的诗句,表现了中国人民敢于为国献身、勇于担当、勤于思索、舍我其谁等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练。当今,“热爱祖国、为国牺牲”也是学校的优秀传统和优良校风,已被全社会、全校师生接受,为社会各界称赞。[2]

二、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诗歌的审美之中

一般思想品德课注重理性学习,诗歌进入校园是通过审美来实现的。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下的阅读与实践中,诗歌对高中生的精神塑造作用是隐行的,但效果持久。

(一)诗歌的审美接受

审美接受是以审美为目的的接受,是非功利性的接受。学生阅读作品时,其心理功能处于无限自由的状态。这种自由是一种高度和谐的状态,即所有的心理机制,如感性和理性,意识和无意识,记忆和幻想都非常活跃。诗性逻辑以情感阅历为主旨,在非理性的深处沉淀着一种理性。比如在鉴赏《登飞来峰》时,文本的大气豪迈,用典的精心,辞章的雅致,引人深思,味之不尽。在审美的刹时,学生们心灵觉察了美的目标,美的目标与学生们心灵的美的理念紧密吻合,于是学生们沉醉了,得到了情绪的满意与精神的愉悦,这就是审美接受。

(二)诗歌的振奋人心功能

人类是先进的,理性的,情感化的动物,与其他动物不同,必须保护自己独立的精神家园。通过美学上理解世界的诗歌,学生可以欣赏到超越现实的活力,实现深刻而富有的人性,追求超越和完美的人格。

优秀的诗歌可以从审美创造、到审美接受、再到振奋人心,这是一个流程,不是是否可能,而是肯定如此。审美接受是中间环节,提振人心是必然结果。诗词抒情言志,往往蕴含着特定的时代内涵和思想情感,阅读者会在文字的召唤下跨越历史与情感的长廊经文学审美体验之途而达致振奋精神之目的,《行路难三首》、《从军行七首》、《竹石》《夏日绝句》等诗在隐形宣传校园文化的同时,还能达到振奋人心之目的。

三、诗歌教学的育人作用

中外诗歌鉴赏课己经开设多年了,每一届的学生都受益无穷,该课程不仅普及诗歌理论的一般知识,更多的是欣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保留下来的风格各异的优秀诗篇。笔者选择的多是具有“文化传承力和提振人心力”的诗歌,目的是使大学生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时更感受到肩头的责任。如毛泽东诗歌,把政治家的毛泽东与诗人毛泽东融合在一起,把求个人发展的毛泽东与求民族解放的毛泽东交织在一起,把抒发政治怀抱的毛泽东和爱家庭亲人、爱自然山水的毛泽东穿插在一起,让大学生们从毛泽东的生命实践和诗歌实践中去感受一种“壮美”情怀,这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3]多年来,我们一直把诗词比拼课作为语文老师展现自我的主要途径,主要讲授诗歌的文化传承意义,并且结合学校的历史讲起,获得了学生的欢迎。有学生在课下说,以前总觉得咱学校没文化氛围,通过老师的诗词课大比拼,学校诗词大赛等活动,我开始喜欢诗辞了,也真正的认识了咱们学校了;还有同学说,诗歌鉴赏课,太强大了。这力,来源于诗歌中蕴含的国家、学校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

为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社会形成了积极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通过诗歌创作,课堂解释和诗歌朗诵等校园文化氛围的耳濡目染,最大限度地发挥诗歌的激励和积极的自我教育功能。完成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灵魂,促进社会诚信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素萍.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

[2]劉素萍.艺术审美与建设和谐社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

[3]王登峰.认真贯彻党组指示精神,深入推进“中华诵·经典诵读”工作. http: //www. chinxlarrguagc.

作者简介:陀添,1976.10,男,广西容县人,所在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中学,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语文。

推荐访问:进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