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瘰螈日常行为类型及频次分配研究

时间:2022-03-03 10:09:09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 织金瘰螈在饲养条件下的日常行为类型包括:活动明显的游动、上冲、爬行和摄食行为;活动不太明显的草附、石附和壁附;活动不明显的隐息、隐藏和观望。各行为类型的出现频次有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在夏季其行为类型的昼夜变化以爬行、游动、观望、壁附和石附为主,这些行为类型出现频次最高,有利于其寻找适宜的捕食场所,并通过伏击法获得食物,进而获得更多生存机会。在冬季其行为类型的昼夜变化则以隐藏、隐息、观望和爬行为主,隐藏、隐息和观望的高频次出现是对低温活动及摄食大大减少的适应,有利于减少能量的消耗。影响其行为类型及频次的因素主要包括水温、光照和摄食。

关键词 织金瘰螈;行为类型;行为频次

中图分类号 S8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613-04

Abstract The daily activity types of Paramesotriton zhijinensis under the feeding conditions include the obvious ones such as swimming, uprush, crawling and feeding; less obvious ones like attaching to grass, stones and walls; and unconspicuous ones like hiding and observing. The frequencies of these behavior types are different from season to season, and from day to night. In summer, their activities are mainly crawling, swimming, observing and attaching to stones and walls, for them which are conductive to finding a better place to hunt. They can get the prey by ambushing. And then they can have more chances to survive. While in winter, hiding, observing and crawling are their main activities, which will help them adapt to the low temperature and low food intake, and help them reduce the consumption of their energy.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activities are water temperature, illumination and ingestion.

Key words Paramesotriton zhijinensis;Activity types; Activity frequency

瘰螈属有尾两栖动物的研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如瘰螈保护的研究[1]、瘰螈属物种的系统学研究[2]、形态学研究[3-5]、分类学研究[6-8]、生活习性研究[9-12]和生态生物学研究[13],大多基于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物种保护的角度开展研究工作。

织金瘰螈(Paramesotriton zhijinensis)隶属有尾目蝾螈科瘰螈属,是近年来被发现的新种,调查发现其分布区主要限于贵州省织金县的双堰塘、纳雍县寨乐和毕节赤水河等地区,属于极濒危的物种[14-15],是依据采集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城双堰塘标本命名并依据其形态特征和分子信息研究建立的新种,是除尾斑瘰螈和龙里瘰螈外,瘰螈属有尾类在贵州省内的又一分布[16-17]。有关其研究资料较少,主要包括织金瘰螈骨骼系统的研究, 笔者对各骨块的形状、位置及与邻近骨块的关系进行了描述, 为研究瘰螈属的分类、演化及动物实验提供基础资料[18]。赵海涛等[14]于2012年对织金瘰螈的生物学特性及保护措施进行研究,对织金瘰螈的分布区域、栖息环境、体型特征、生活习性、食性及种群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为织金瘰螈的资源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陈海花等[15]于2013年采用室内饲养观察与食物投喂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织金瘰螈摄食行为和食物选择,结果表明织金瘰螈特别喜食的食物包括扁卷螺、萝卜螺、蝌蚪、水丝蚓;较为喜食的食物包括椎实螺、环毛蚓、彩石鲋、蝇蛆、小无齿蚌、河虾和褐栉鰕虎鱼;偶食的食物包括环棱螺、黄粉虫、蜻蜓稚虫、螺类卵带、水生昆虫及幼虫。织金瘰螈发现食物目标靠视觉,判断食物性质靠嗅觉。摄食方式为吞食性摄食。摄食策略主要采取伏击法,并结合搜索法。摄食过程包括:发现食物,靠近并迅速张口咬住食物;食物挣扎时,紧咬不动;食物不动时,借助甩头将食物逐步吞进口腔,进入口腔的食物,通过闭嘴、抬头、头颈后仰、撑起前肢,协助进入食道和胃。影响摄食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光照、水温和食物密度。笔者对织金瘰螈的行为类型的划分及频次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生活习性,以期为织金瘰螈的生物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织金瘰螈活体于2011年12月3日采自贵州省织金县双堰塘,并至少在室内饲养缸内已进行为期2年的适应性饲养。共有20条织金瘰螈,其中10条雄性,10条雌性。

1.2 饲养条件

根据织金瘰螈野外自然生境的特点,构建织金瘰螈室内饲养条件,经过预饲养试验,成活率很高。饲养缸规格为50 cm×32 cm×32 cm,养殖用水为山上井水,pH为8,自然水温变化范围为1~27 ℃,恒温加热管和充氧过滤器24 h不间断工作,置有狐尾藻、睡莲叶片、假山、缸底铺有碎石及沙泥,约1周换水1次,保持水质透明,及时清理水底污物,给予充足食物。观察试验期提供特别喜食的食物包括扁卷螺、萝卜螺、蝌蚪、水丝蚓;较为喜食的食物包括椎实螺、环毛蚓、彩石鲋、蝇蛆、小无齿蚌、河虾、褐栉鰕虎鱼:偶食的食物包括环棱螺、黄粉虫、蜻蜓稚虫、螺类卵带、水生昆虫及幼虫[15]。

饲养密度:在50 cm×32 cm×32 cm的饲养缸内,放置雄性成体瘰螈10条,另一缸饲养雌性成体瘰螈10条,试验成螈的体长为(12.652±0.959) cm。

1.3 观察方法

1.3.1 预观察。

先用2周时间预观察织金瘰螈的行为,对其行为有一个深入系统的了解,以作为划分其行为类型的依据,并对每一种行为进行详细描述。

1.3.2 正式观察。

采用定时定点的观察方法。在观察期内,选择其活动的高峰期早上5:00~6:00和晚上20:00~21:00进行观察;记录当时的水温、活动数量、活动范围、活动强度、活动类别及活动类型、摄食数量等指标,测量水温采用普通水银温度计。昼夜活动在夏秋季和冬春季采取连续观察的方法各观察2次;季节活动在水温有明显变化的夏秋季、冬季和春夏季采取定期观察的方法各观察10次,根据多次观察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1.4 数据处理 使用Excel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及分析

2.1 日常行为类型的划分 通过织金瘰螈室内饲养的预观察,仔细辨别其相对稳定又重复出现的行为类型特征,将其区分为10种行为类型。由表1可知,属于活动明显的行为包括爬行、游动、上冲和摄食;属于半活动的行为包括草附、石附和壁附;属于不活动的行为包括隐息、隐藏和抬头观望。

3 结论与讨论

织金瘰螈在饲养条件下的日常行为类型包括:活动明显的游动、上冲、爬行和摄食行为;活动不太明显的草附、石附和壁附;活动不明显的隐息、隐藏和观望。各行为类型的出现频次有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在夏季其行为类型的昼夜变化以爬行、游动、观望、壁附和石附为主,这些行为类型出现频次最高,有利于其寻找适宜的捕食场所,并通过伏击法获得食物,进而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在冬季其行为类型的昼夜变化则以隐藏、隐息、观望和爬行为主,隐藏、隐息和观望的高频次出现是对低温活动及摄食大大减少的适应,有利于减少能量的消耗。影响其行为类型及频次的因素主要包括水温、光照和摄食。饲养条件下未观察到织金瘰螈的生殖行为,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动物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动物,特别是珍稀高等动物,有利于掌握动物的活动规律,实施更有效的保护[19-20],但时间分配长的动物行为其频次分配不一定高,织金瘰螈活动期各行为的转变较快,持续时间短,很难准确记录其时间变化,更适合研究其行为的频次分配,维持时间较长的动物行为和出现频次较高的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或许都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徐宁,江亚猛,贺显龙.贵州省两栖动物生存状况评价及其保护需求初探[J].四川动物,2011,30(3):488-491.

[2] 陈学平.贵州瘰螈属物种的系统学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8.

[3] 李松,田应洲,熊荣川,等.龙里瘰螈骨骼系统的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2):142-144,147.

[4] 马军,胡启平,方玲,等.富钟瘰螈和广西瘰螈泄殖系统研究[J].四川动物,2012,31(4):601-604.

[5] 李松. 尾斑瘰螈的骨骼系统[J]. 六盘水师专学报, 2000,12(1):5-10.

[6] 李松,田应洲,谷晓明,等.瘰螈属一新种——龙里瘰螈(有尾目:蝾螈科)[J].动物学研究,2008,29(3):313-317.

[7] 黄正一,唐子英,唐子明.广西瘰螈属一新种[J].两栖爬行动物学报,1983,2(2): 37-39.

[8] 庞家庆,江耀明,胡其雄.中国瘰螈属的分类研究[C]//江耀明.两栖爬行动物学论文集.成都: 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89-100.

[9] 禾彩红,高登慧,姚红艳,等. 贵州尾斑瘰螈生活习性和形态学观察[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2,31(6):561-564.

[10] 吕金海,沈猷慧.中国瘰螈行为习性的研究[J].怀化师专学报,1998(5):55-58.

[11] 王利民,陈钰伟.尾斑瘰螈夏季生活习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8(2):25-26.

[12] 辜永河. 尾斑瘰螈夏季食性分析[J].动物学杂志,1991,26(1):25-26.

[13] 王延斌.尾斑瘰螈生态生物学的研究[J]. 四川动物,2006,25(2):372-374.

[14] 赵海涛,胡思玉,王延斌,等.织金瘰螈生物学特性及保护措施[J].四川动物,2012,31(5):760-762.

[15] 陈海花,谢启雷,罗雯雯,等.饲养条件下织金瘰螈摄食行为的观察[J].四川动物,2013,32(5):739-742.

[16] 李松,田应洲,谷晓明.瘰螈属(有尾目,蝾螈科)一新种[J].动物分类学报,2008,33(2):410-413.

[17] ZHAO H T.A new species of Paramesotriton (Caudata: Salamandridae) from Guizhou Province, China [J].Zootaxa,2008,29(1775):51-60.

[18] 李松,田应洲,熊荣川,等.织金瘰螈骨骼系统的解剖研究[J].四川动物,2010,29(1):56-58.

[19] 吉晟男,杨亮亮,葛兴芳,等.圈养普氏野马夏季高温期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研究[J].四川动物,2013,32(5):676-683.

[20] 戚文华,汪小方,杨承忠,等.圏养林麝夏季昼夜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J].四川动物,2013,32(1):19-22.

推荐访问:织金 频次 日常行为 分配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