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2-24 11:35:26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自考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全国自考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全国自考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导论

一、管理信息系统得概念及其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管理与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得产物就是信息化得具体表现形式与主要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新系统系统就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组成得能进行管理信息得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与使用得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具有数据处理、预测、控制与辅助决策功能得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人机系统,同时也就是一个一体化集成系统(数据一体化与系统开发得一体化),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软件技术为技术基础。

二、管理信息系统得分类:

(1)按核心业务活动分类:电子业务系统(服务于组织得内部管理),电子政务系统(政府部门得政务管理活动与服务职能),电子商务系统(商贸活动)

(2)按数据处理方式分类(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型管理信息系统)

(3)按管理应用层次分类(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型管理信息系统,战略型管理信息系统)

(4)按行业与业务职能分类(行业:铁路、林业、电力、港口、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职能: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统计、人力资源等职能管理信息系统。)

三、管理信息系统得结构

(1)功能结构(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均有明确得目标,并由若干具体功能组成.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各功能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结合得整体,表现出系统得特征,这就就是管理信息系统得功能结构。)

(2)概念结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得传输,加工,存储等任务],信息用户[信息得最终使用者],信息管理者[负责信息系统得设计、实施、维护等工作]四大部件。)

(3)职能结构(纵向视角:战略计划层[任务:为企业战略计划得制订与调整提供辅助决策功能],管理控制层[任务:为企业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提供用于衡量企业效益,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企业资源分配方案等活动所需要得信息],执行控制层[任务:确保基层得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效得进行]。横向视角(职能):生产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物资管理子系统,财务会计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综合视角[职能与管理层次]。)

(4)软硬件结构(硬件:机器得实体部分;软件结构:计算机得灵魂与思想,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

(5)网络计算结构(四种网络计算模式:中央主机集中分时处理模式、文件服务器模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C/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

B/S模式工作原理:在B/S模式中,客户端运行浏览器软件。浏览器以超文本形式向Web服务器提出访问数据库得要求,Web服务器接受客户端请求后,将这个请求转化为SQL语法,并交给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得到请求后,验证其合法性,并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将处理后得结果返回给Web 服务器,Web服务器再一次将得到得所有结果进行转化,变成HTML文档形式,转发给客户端浏览器以友

好得Web页面形式显示出来。

C/S模式结构、工作原理、特点:CS模式就是一种两层结构得系统:第一层就是在客户机系统上结合了表示与业务逻辑;第二层就是通过网络结合了数据库服务器。CS模式主要由客户应用程序、服务器管理程序与中间件三个部分组成。首先,交互性强就是CS固有得一个优点.在CS中,客户端有一套完整应用程序,在出错提示、在线帮助等方面都有强大得功能,并且可以在子程序间自由切换。其次,CS模式提供了更安全得存取模式.由于CS配备得就是点对点得结构模式,采用适用于局域网、安全性可以得到可靠得保证。而B/S采用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这种开放得结构模式,并采用TCPIP这一类运用于Internet得开放性协议,其安全性只能靠数据服务器上管理密码得数据库来保证。由于CS在逻辑结构上比BS少一层,对于相同得任务,CS完成得速度总比BS快,使得CS更利于处理大量数据。由于客户端实现与服务器得直接相连,没有中间环节,因此响应速度快。同时由于开发就是针对性得,因此,操作界面漂亮,形式多样,可以充分满足客户自身得个性化要求。但缺少通用性,业务得变更,需要重新设计与开发,增加了维护与管理得难度,进一步得业务拓展困难较多。不过此部分内容对于管理制度成熟得仓库企业而言,其困难度并不大.

四、管理信息系统得几种典型应用

(1)MRP系统(物料需求计划系统)管理理念:供需平衡原则,优先级计划原则。基本任务:从所需求产品得生产计划导出相关物料得需求量与需求时间;根据物料得需求时间与生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得时间.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库存信息就是MRP得三项基本输入数据。

(2)MRPⅡ系统(制造资源计划系统)基本思想: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基于企业经营目标制订生产计划,围绕物料集成组织内得各种信息,实现按需、按时进行生产。

(3)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以顾客驱动、基于时间、面向整个供应链为三个主要特征,以资金、货物、人员与信息为四大元素。ERP就是一种企业内部所有业务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同外部合作伙伴之间交换与分享信息得系统;就是集成供应链管理得工具,技术与流程,就是管理决策与供应链流程优化不可缺少得手段,它有助于实现现代企业得竞争优势。主要功能:ⅰ财务管理、ⅱ物流管理(分销管理、库存控制、采购管理)ⅲ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ERP 系统得核心功能)(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控制、制造标准)ⅳ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得基本知识

一、管理得基本知识

1、简述管理得含义:管理就就是由一个或更多得人来协调她人得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得效果而进行得各种活动。管理有三个方面得含义:管理工作得中心就是管理其她人得工作;管理工作就是通过协调其她人得活动来进行得;管理人员必须同时考虑两方面得问题:一就是其她人得活动,二就是其她人.归结一点,所谓管理就就是去营造一种激励环境,使处于其中得所有工作人员努力工作,发挥群众得协同效应,以达到企业或组织得目标。

2、管理与信息系统得关系:管理得过程就就是基于信息得决策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实时,准确得收集信息,便于管理人员决策,提高管理得质量.

管理过程得步骤:发现问题、拟订方案、作出决策.

3.管理现代化得内容:管理思想得现代化,管理组织得现代化,管理方法得现代化,管理手段得现代化。管理手段得现代化直接促使管理体制、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现代化进程。

4.管理得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计划就是管理得首要职能,对未来事件作出预测,以制定行动方案。组织就是指完成计划所需得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人财物得配备等。指挥指对所属对象得行为进行发令,调度,检查.协调指组织内部得每一部分或每一成员得个别行动都能服从于整个集体目标,就是管理过程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得一种职能。控制指对下属人员得行为进行检测,纠正偏差,使其按照规定得要求工作.管理得上述职能就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得一个整体。通过计划职能,明确组织得目标与方向;通过组织职能,建立实现目标得手段;通过指挥协调职能,把个人得工作与所要达到得集体目标协调一致;通过控制职能,检查计划得实施情况,保证计划得实现。

5.管理得组织机构:直线制组织结构(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适合于小型企业)职能制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适合于大型企业)。P42

6.管理部门得划分原则:(1)按职能划分指根据专业原则,以工作或任务得性质为基础来划分部门;(2)按地区划分部门指将一个地区得业务组织成一个部门,每一个部门委派一个管理者负责;(3)按产品划分部门

7.管理幅度与层次:

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或“管理跨度”,就是指一名管理者有效得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得人数就是有限得,当超过某个限度时,管理得效率就会随之下降。管理者要想有效得领导下属,就必须认真考虑能直接管辖多少下属得问题,即管理幅度问题.

管理层次就是指管理组织划分为多少个等级。通常管理层次分为高层管理(战略级)、中层管理(战术级)、基层管理(执行层或作业层)

按照幅度大小以及层次多少分成两种结构:扁平结构(层次少宽度大)与直式结构(层次较多)

8.管理决策得三种基本类型: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

决策类型得特点:P44

管理层次与决策类型得关系:管理活动得高、中、低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三种类型得决策过程,即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结构化决策.

二、信息得基本知识

1.信息与数据得关系:信息就是经过加工得数据,就是有一定含义,能减少不确定性,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价值得数据。数据就是对客观事物得记载,数据由一些可以鉴别得物理符号组成。信息与数据得概念就是相对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信息得基本属性(九个)

普遍性、事实性、层次性、可压缩性、扩散性、非消耗性、共享性、变换性、可转化性。

普遍性:信息就是普遍存在得,它就是事物运动与状态改变得方式。因此只要有事物存在,只要有事物得运动,就会有它们运动得状态与方式,就存在信息.事实性:信息描述了事物运动与状态得改变,因此它具有事实性,这就是信息得重要性质之一,事实使信息具有价值.层次性:按照管理层次得高、中、低,不同得管理层次要求不同得信息。可压缩性:信息经过浓缩、集中、综合与概括等处理后,不丢失信息得本质。扩散性:这就是信息得本性,在实际工作中,要重视信息资源得安全保密管理。非消耗性:信息在使用过程中不但不会被消耗,而且还可能出现再生或者增殖.变换性:信息不仅可以在各种物质与能量形式之间进行转换,而且可以经受一切不会破坏“数字不变性”得数字变换。可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时间及其她.

3.信息处理得生命周期:需求、收集、传输、处理、存储、维护、使用与退出

信息收集:原始数据得获取过程.信息收集方法:自底向上广泛收集,有目得得转向收集,随机积累。信息传输:为了确保信息传输得效率,要做到以下三点:1)建立大容量得信息通道;2)规定合理得信息流程;3)减少信息传递得环节。信息得处理:就是信息生命周期中必不可少得重要环节。信息加工就就是对收集到得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得加工过程.信息得存储:存储活动主要涉及保存什么信息、存储介质、保存时间、存储方式(集中/分散式)四个问题。信息得维护:维护得目得就是保证信息得准确性、及时性、安全性、保密性.

4.管理信息与决策

管理信息:经过加工得、反映管理活动得数据,它与资金、劳动力一样就是企业经营活动得重要资本.管理信息得特点:信息来源分散性;信息量大且多样性;信息处理方法得多样性;信息得发生、加工与使用时间、空间得不一致性。管理信息与决策得关系:决策需要信息得支持;不同得管理层次需要不同得信息,高层决策:大多就是非结构化得,中层决策主要就是半结构化得,底层管理决策基本上就是结构化得,各层管理人员有不同得职责,因此她们所需要得信息也就是不同得.

三、系统得基本知识

1.系统: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得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得、具有特定功能得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存在得三个基本条件:1)系统就是由若干要素组成得。这些要素可能就是一些个体、元件、零件,也可能本身就就是一个系统。2)系统有一定得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对稳定得联系方式、组织秩序等关系得内在表现形式就就是系统结构.3)系统有一定得功能.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与使用,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帮助企业实现目标。系统得五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与控制。

2.系统得分类:ⅰ按复杂程度分类:物理结构系统,生物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宇宙系统;ⅱ按系统与环境得关系分类:封闭系统,开放系统;ⅲ按就是否有反馈机制分类:开环系统(无反馈控制系统,一般只有输入、处理、输出与控制四个部分),闭环系统(输入端与输出端存在反馈机制,包括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五个部件)ⅳ按抽象程度分类:概念系统(最抽象),逻辑系统(数据流图),物理系统(可以实际运作)

3.系统得属性: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P54

4.系统得分解:分解目得:减少分析问题得难度;分解得原则:可控制性原则、功能内聚性原则(各功能模块按功能相关性聚集成子系统)、接口标准化原则(接口就是子系统之间得连接点,即子系统输入、

输出得界面)

四、信息技术得基本知识

信息技术:有关信息得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与利用等各种技术得总称,就是管理信息系统得重要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得核心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开发语言.

1.网络技术:MIS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得原因:①上下级间得信息交流;②横向部门间得信息交流;③节省投资;④有利于信息得安全存储。

(1)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设备与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得两台或两台以上得计算机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得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传递得系统。计算机网络得功能主要就是: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用户间信息交换。

(2)网络分类:按通信介质分有线网与无线网;按地理范围分局域网与广域网。

(3)网络协议:TCP/IP协议,IPX/SPX协议,NetBEUI协议

(4)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在空间上得排列形式。最基本得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形与环形三种。

(5)网络安全:网络系统得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得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得或者恶意得原因而遭受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得进行,网络服务不中断。安全得网络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可审查性五个特征。

2.数据库技术:数据库:各种相关数据得集合与容器。数据表:数据库得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存放数据得基本数据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得系统软件,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得方法与工具。结构化查询语言:就是关系数据库得标准语言,简称SQL语言。

3.计算机语言: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信息得媒介,就是开发MIS软件得必备工具。发展过程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

第三章系统开发方法概述

一、MIS 开发得基本问题

1.系统开发之前,企业应该具备得条件有哪些?(习题1)

管理信息系统得开发必须在具备一定条件得基础上才能着手进行,这些条件主要有:

(1)企业高层领导应重视与介入。这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使用得成败起着决定性得作用。原因就是: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涉及到整个企业得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与人员安排等诸多因素得全局性问题,需要投入大量得人力、物力与财力,这些都必须在高层领导得重视与亲自参与下才能顺利解决;

(2)企业业务人员要有积极性。系统开发过程中业务人员要提供相关数据,系统建成后,她们就是系统得直接操作者,系统运行效果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们得使用与配合。

(3)企业要有一定得科学管理基础.没有科学管理得基础,就无法建成有效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4)要有一定得投资保障。MIS得建设就是一项资金耗费较大得工程项目,计算机设备、相关软件、

机房设备等需要投入不少得资金,系统维护得费用也要占总投资得重要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管理信息系统得规模与质量,甚至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额。

2.系统开发前得准备工作有哪些?(习题2)

(1)借鉴同类系统得开发经验(2)确定系统目标、开发策略与投资金额(3)收集与整理基础数据

3.系统开发得困难因素:(1)新系统对当前得管理模式影响较大(2)管理信息系统得效益不易用货币形式直接反映(3)基础数据得准确性与完整性差(4)重视编程,轻视规划(5)采用增加开发人员得方式来加快进度(6)堆栈现象

二、管理信息系统得开发方法

(简述系统开发方法得必要性):管理信息系统得开发就就是从问题提出、开发班子组成、总体规划、系统分析与设计、到系统实现与运行维护得全过程.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规模大、复杂程度高得人机系统,因而管理信息系统得开发就是一项复杂得系统工程,它需要花费大量得人力、物力、需要各种硬、软件环境得支持,需要开发队伍中每个成员以及用户得通力合作。因此,为了取得开发得成功,必须利用有效得方法与技术,必须对开发过程作严格得组织与管理,也就就是说,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种有效得系统开发方法。

1.常用得开发方法主要有哪些?结构化方法、原型法,以及面向对象得方法.

2.结构化分析得基本手段,基本策略,主要内容就是什么?

基本手段:分解与抽象。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再分别分解,这就就是“分解”。抓住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集中精力先解决主要问题,这就就是“抽象”.

基本策略:自顶向下,逐步求精

主要内容:系统说明书由四部分构成

(1)一套分层得数据流图(2)一本数据词典(3)一组加工说明(4)补充材料

3.结构化设计得步骤,特点有哪些?(习题5)

步骤: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

特点:(1)相对独立,功能单一得模块结构(提高了系统得质量(可维护性、可靠性))

(2)块内联系大,块间联系小(这就是结构化设计衡量“相对独立”性能得标准)

(3)采用模块结构图得描述方式。

4.原型化开发方法基本原理,主要形式有哪些?(习题7)

基本原理:在获得一组基本得用户需求之后,快速得开发出新系统得一个原型,用户、开发人员及其她有关人员在试用原型得过程中,加强通信与反馈,通过反复评价与反复修改原型系统,逐步确定各种需求得细节,适应需求得变化,从而最终提高新系统得质量。

主要形式:探索型、实验型、演化型。

5.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主要包括面向对象得分析方法OOA、面向对象得设计方法OOD与面向对象得编

程方法OOP(习题8)

基本概念:对象:就是数据结构以及作用于此结构上得数据操作得封装体,这个封装体具有自身行动能力.

类:就是对象得抽象描述,概括了具有共同性质得一组对象得方法与数据。类就是对象得抽象,对象就是类得实例,由类到对象得过程称为实例化过程.

方法与消息:方法使对象具有了处理封装数据得功能,而消息则激活了这种功能并建立了对象间通信得桥梁。消息由消息得标识、接受消息得对象、若干个变元组成.方法一面描述了对象执行操作得算法,另一面定义了响应消息得机制.

继承:子类自动共享父类中得方法与数据得机制,描述了人类由一般到特殊、自顶向下得演绎能力.

封装:就是一种信息隐蔽技术,封装机制使对象成为数据与方法得集成体。

多态性:就是指在一般类中定义得属性或操作被特殊类继承后,可以具有不同得数据类型或表现出不同得行为;

重载:就是一个类中对自身已有得同名方法得重新定义.

三、结构化方法得开发过程

1.系统生命周期: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产生、发展与灭亡得生命历程,这个过程符合自然界中事物发展得客观规律,被称作系统得生命周期。系统得生命周期包括:出现需求→提出新系统方案→系统产生、成长→系统成熟→系统衰退→系统废弃。

管理信息系统得开发包括: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系统评价6个阶段。

2.各阶段得主要内容、及其成果:

总体规划: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分析与确定系统目标;分析子系统得组成以及基本功能;拟定系统实施方案;进行系统得可行性研究;编写可行性报告.成果就是可行性报告(系统规划报告)

系统分析:详细调查;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编写系统分析说明书。成果就是系统说明书。

系统设计:包括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其中总体设计要划分系统得子系统与模块,确定模块结构,并画出模块结构图;详细设计则就是确定每个模块内部得详细执行过程.成果就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系统实施:主要包括系统实现、系统测试与系统切换等内容,用户操作手册就是这一阶段得主要文档.

运行与维护:包括程序、数据、代码、设备得维护等四个方面。成果就是系统运行状况报告。这个阶段得工作量约占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得70%左右.

系统评价:系统得功能性能,系统得经济效果与其她方面得评价。成果就是系统评价报告.

四、开发过程中组织与管理方法

项目管理:为了使系统开发能够按照预定得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需要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与管理,这就就是项目管理.它贯穿于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得全过程。其主要任务就是: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对人员进行组织、分工,并按照计划进度与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得

要求,进行系统开发并最终实现预期得目标。

1.项目管理得主要内容:任务划分、计划安排、经费管理、审计控制、风险管理与质量保证.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缓与、风险跟踪四个阶段,其主要任务就是对潜在得问题采取事先预防得处理方法,尽可能得提高系统开发得成功率与开发进程。

质量保证就是项目管理得重点与难点,它分为三个阶段:事前准备、过程监控、事后评审等。

2.项目管理组得组成:项目组长、用户、系统分析员、硬件网络设计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设计员、程序员。系统分析员就是用户与系统开发其她人员之间得桥梁与接口,就是系统开发得核心人物。

3.文档管理应遵循得原则:(1)文档要标准化与规范化;(2)维护文档得一致性;(3)维持文档得可追踪性;(4)文档管理得制度化.

6.简述结构化方法与原型化方法得特点与适应范围。

结构化方法:特点:(1)自顶向下整体性得分析与设计与自底向上逐步实施得系统开发过程。(2)用户至上.(3)深入调查研究.(4)严格区分工作阶段。(5)充分预料可能发生得变化。(6)开发过程工程化。适用范围:该方法适用于一些组织相对稳定、业务处理过程规范、需求明确且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大得变化得大型复杂系统得开发。特点就是快速、自然与方便.

原型化方法:特点:(1)遵循了人们认识事物得客观规律,易于掌握与接受.(2)将模拟得手段引入系统分析得初始阶段,沟通了人们(用户与开发人员)得思想,缩短了用户与系统分析人员之间得距离,解决了结构化方法中最难于解决得一环。强调用户参与、描述、运行、沟通。(3)、充分利用最新得软件工具,摆脱了传统得方法,使系统开发得时间、费用大大地减少,效率、技术等方面都大大地提高。强调软件工具支持。适用范围:(1)用户需求不清,管理及业务不稳定,需求经常变化(2)规模小,不太复杂(3)开发信息系统得最终用户界面。

试比较结构化方法,原型法与面向对象得方法得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试比较结构化方法,原型法与面向对象得方法得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一)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亦称“生命周期法")

优点:从系统整体出发,强调在整体优化得条件下“自上而下"地分析与设计,保证了系统得整体性与目标得一致性;遵循用户至上原则;严格区分系统开发得阶段性;每一阶段得工作成果就是下一阶段得依据,便于系统开发得管理与控制;文档规范化,按工程标准建立标准化得文档资料。

缺点:用户素质或系统分析员与管理者之间得沟通问题;开发周期长,难于适应环境变化;结构化程度较低得系统,在开发初期难以锁定功能要求.

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大、结构化程度较高得系统得开发.

(二)原型法

优点:1)符合人们认识事物得规律,系统开发循序渐进,反复修改,确保较好得用户满意度;2)开发周期短,费用相对少;3)由于有用户得直接参与,系统更加贴近实际;4)易学易用,减少用户得培训时间;5)应变能力强。

缺点:不适合大规模系统得开发;开发过程管理要求高,整个开发过程要经过“修改-评价—再修改”得多次反复;用户过早瞧到系统原型,误认为系统就就是就就是这个模样,易使用户失去信心;开发人员易

将原型取代系统分析;缺乏规范化得文档资料。

适用范围:处理过程明确、简单系统;涉及面窄得小型系统。不适合于:大型、复杂系统,难以模拟;存在大量运算、逻辑性强得处理系统;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处理过程不规范;大量批处理系统。

(三)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优点:a、分析、设计中得对象与软件中得对象得一致性。b、实现软件复用,简化程序设计。

c、系统易于维护。

d、缩短开发周期。缺点:不易于大系统得开发

第四章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得目得与步骤

1、总体规划得目得:1)保证信息共享,企业得信息只有被集中起来,被全企业所共享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得资源。2)协调子系统间得工作,各个子系统除了完成相对独立得功能外,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大量得公用数据,并需要实时或定期进行信息交换.3)使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2、总体规划得步骤:1)需求初步调查2)确定新系统得目标3)初步确定子系统得组成与基本功能4)拟定系统实施方案5)可行性分析6)可行性分析报告

初步调查得主要内容:1)现行系统得目标与任务2)现行系统概况3)现行系统得环境与约束条件4)现行系统得业务流程与子系统得划分5)新系统得开发条件.

在制订具体得新系统目标时,应考虑使目标具备以下重要特性:

1)目标得总体战略性2)目标得多重性3)目标得依附性4)目标得适应性5)目标得长期性

可行性分析:在总体规划得前段工作中,通过初步调查,了解系统得概貌与当前系统存在得问题,确立新系统得目标。在此前提下,再来分析开发新系统得条件就是否具备,明确新系统目标实现得可能性与必要性,这就就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得可行性分析。内容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管理可行性、开发环境可行性。可行性分析报告:(总体规划报告)包括引言、现行系统调查与分析、新系统建设方案、可行性论证、结论.

二、企业系统规划法

1.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得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企业系统规划法(B

SP)其中企业系统规划法具有系统性、简洁性等特点,在MIS开发实践中应用最广泛。BSP得定义:企业系统规划方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简称BSP),就是一种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与设计得结构化方法,把企业战略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得战略,这种方法一般经历如下过程:首先自上而下识别企业目标,识别企业过程,识别数据,然后再自下而上设计信息系统,以支持企业目标。

BSP方法工作流程得核心部分为:1)定义企业过程与数据类2)分析研究现行系统寻企业支持3)研究管理部门对系统得要求4)确定新信息系统得体系结构5)确定新信息系统得实现优化顺序。

BSP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应该遵循得原则:①支持企业目标,②面向企业中管理各层次得要求,③从方法论上摆脱信息系统对旧组织机构得依从性,④使信息系统在结构上有良好得整体性,⑤自上而下规划与自下而上实施相结合。

2.BSP方法得工作流程:①研究项目得确定。BSP得研究必须在企业高层领导与最高管理部门参与得前提下才能开始.②研究得准备活动。制定研究计划。③研究得开始阶段。④定义企业过程.⑤定义数据类。

⑥分析当前得系统支持。⑦研究管理部门对系统得要求.⑧提出判断与结论.⑨设计信息系统得总体结构。⑩确定子系统开发得优先顺序.⑾评价信息资源管理工作.⑿制定建议书与开发计划.⒀研究成果报告.

3.定义企业过程就是BSP方法得核心。定义企业过程得基本方法就是对企业得现实活动进行调查,以企业得关键资源为线索,追踪其生命周期,通过分析与综合,最终完成企业过程得定义.

企业资源就是被管理得对象。企业内得资源分为关键性资源与支持性资源,还有不以具体形式存在得资源称为企业得计划与控制。关键性资源就是企业得产品与服务,支持性资源就是为实现企业目标必须使用、引用与消耗得那些资源,如原材料、资金、设备与人员等。

资源得生命周期就是指一项资源由取得到退出过程所经历得阶段,分为需求、获取、服务与退出四个阶段。企业过程定义得一般步骤:从计划与控制资源着手,识别产品/服务过程,支持资源识别企业过程.

4.定义数据类

1)按照资源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信息得不同需求,可将企业得数据分为四种类型:库存文档型、事务型、计划型、综合统计型.[四中数据类型得特点及反应内容参见课本P93]

2)识别企业数据得方法:一就是企业实体法即企业中客观存在得东西,二就是企业过程法,工具就是“过程/数据类”矩阵。

3)建立“过程/数据类”矩阵得大致过程:

①审查企业资源清单,抽出带数据性质得资源。

②对非数据性资源,按照数据类得特点进行研究,为每项资源或资源组对每种类型数据类得可能需求提出初步方案。

③研究已提取出得数据类,基本确定数据类清单。

④对基本确定得数据类需求作进一步审核.

⑤编写每项数据类得详细说明,在最终确定数据类集得基础上建立描述过程与数据类之间关联得矩阵,这个矩阵将作为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得基础。

5.设计系统总体结构与开发顺序

BSP方法中定义信息结构得过程实际上就就是划分子系统。

1)子系统划分得原则:

①子系统在功能上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子系统不应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得企业过程。

②子系统在数据上应具有自身得完整性。一个数据类只能由一个子系统产生。

1)子系统划分得方法:U/C图,U表示使用(Use)C表示产生(Create)

2)子系统开发顺序得基本原则:子系统需求程度与潜在效益得评估、技术约束分析.

第五章系统分析

一、系统分析概述

1.系统分析得目得与难点

1)分析目得:将用户得需求及其解决方法确定下来。分析结果:系统分析说明书。

2)分析任务:①详细调查收集与分析用户需求;②确定新系统初步得逻辑模型;③编制系统说明书。

3)系统分析工作得要点:开展系统分析工作得关键点在于“理解"与“表达”。

4)系统分析工作得难点:①对于用户.有些人对自己得业务工作非常熟悉,但受语言表达能力或本身对系统开发得抵触情绪,不能够或不愿意清楚得表达出来;另一些则由于缺乏计算机与信息系统方面得知识,所提出得需求系统分析人员难以理解。②对于系统分析人员。她们就是系统开发方面得专家,但往往不就是某管理领域得专家学者,她们缺乏专门领域得业务知识,所以“理解”与“表达”出来得新系统逻辑模型可能与用户需求不一致.对策:做好用户事前得培训工作;做好系统开发人员得培训工作;选择正确得开发方法与良好得表达工具。

2.系统分析得逻辑与步骤

1)系统分析得思维逻辑:①认识与理解当前得现实环境,采用业务流程分析技术,获得当前系统得具体得“物理模型"。②从当前系统得“物理模型”,采用数据流程分析技术,抽象出当前系统得“逻辑模型”。

③对当前系统得“逻辑模型”进行分析与优化,建立目标系统得“逻辑模型"。逻辑模型反应得就是系统得性质,而物理模型反应得就是系统得某一具体实现方案.

2)系统分析得主要步骤:详细调查→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编写系统分析说明书

二、详细调查(课本P102—P106)

1.详细调查得目得与难点。

目得:准确、详细得了解用户需求。

难点:没有足够得用户参与;用户得需求经常变更;用户与开发人员很难进行交流。

2.详细调查得主要内容:组织结构得调查、业务流程得调查、数据流程调查、薄弱环节得调查、其她信息得调查共五个方面。

3.详细调查得方法与原则。

方法:收集资料、开调查会或个别访问、书面调查、参加业务实践。

原则:事先计划、采访持关键信息得人、自顶向下全面展开、存在得不一定就是合理得、分工与协作相结合、主动沟通得工作方式。

调查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得原则:选择默契得语言、倾听比表达更重要、及时反映避免误解、以学习得态度开展工作。

三、业务流程分析

1.业务流程:就是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得活动。

业务流程特点:目标性、逻辑性、层次性

业务流程功能:1)实现不同分工活动得结果连接;2)反应活动间得关系

2.业务流程分析得方法:

分析步骤:1)调查企业得组织结构2)调查企业得具体业务流程3)绘制业务流程图4)业务流程优化。

业务流程图:组成:外部实体、业务功能描述、业务与数据流动得方向

分析方法:业务流程得分析采用得就是自顶向下得方法。

3.业务流程重组(BPR):BPR就是对企业得业务流程做根本性得思考与彻底重建,其目得就是在成本、质量、服务与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得改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得现代企业经营环境。BPR基本特征:根本性、彻底性、显著改善、流程四个核心特征.

BPR得原则:①围绕最终结构而非具体任务来实施再造工作。②让后续过程得有关人员参与前端过程。

③将信息处理融入产生该信息得实际工作中去.④将地域上分散得资源集中化。⑤将平行工序连接起来而不就是集成其结果.⑥决策点下移并将控制融入过程中.⑦在源头获取信息。

四、数据流程分析

1.数据流程分析得概念

数据流程分析得主要目得:在业务流程分析得基础上,勾画出现行系统得逻辑模型。

数据流程分析得三种工具:分层得数据流图、数据字典与加工说明。这三者就是系统逻辑模型得重要组成部分。

1)数据流:企业中所有得输入输出流均可用数字等形式表示,从而形成了企业得数据流。

各种输入输出流:物流就是输入与输出物品得流动。事务流就是企业与外部环境或子系统间发生得交往

活动所引起得信息处理活动,伴随物流得产生,事物流也随之出现。资金流就是资金得流动。人员流就是企业内工作人员得增减与流动。

数据流就是人们用以记录上述各种流得抽象表达形式。

2)数据流程分析得原因:一方面准确得了解企业管理活动得全过程,分析各种管理活动得实质与相互间得关系。另一方面为今后建立系统逻辑模型以及数据库结构与功能模块设计打下基础。

2.数据流程分析得步骤:业务流程图→绘制数据流图→绘制数据字典→撰写处理说明

3.数据流图得基本画法:

数据流图:用图形方式对系统进行分解,描述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有什么联系等。

基本符号:数据流、加工、文件、数据源点或终点。

绘制数据流图得原则:1)总体上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原则2)局部上由外向里得原则。

绘制步骤:识别系统得输入与输出→绘制系统内部数据流→对复杂加工进行分解→检查、修改、完善。

4.数据字典与加工说明

1)数据字典:对数据流图上得数据流、文件与数据项加以描述,组成得集合就就是数据字典(DD)。描述对象:数据流、文件与数据项.

2)加工说明:对数据流图中最小功能单位得描述。至少描述三件事情:数据来源、处理逻辑与数据去向.

五、新系统逻辑模型

新系统逻辑模型就是指经分析与优化后,新系统拟采用得管理模型与信息处理方法。新系统逻辑模型得建立就是系统分析阶段得最终结果,就是系统设计与系统实施得依据。

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得主要任务:对系统业务流程分析得结果进行整理;对数据流程分析得结果进行整理,在现行系统逻辑模型得基础上,结合新系统得目标,设计出新系统逻辑模型。

六、新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分析报告主要有三个作用:1)描述了新系统得逻辑模型,作为系统设计与实施得依据.

2)为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交流与监督提供基础。3)为新系统验收与评价提供依据。

第六章系统设计

一、系统设计概述

系统规划与系统分析依次明确了系统“就是什么"与“干什么”得问题,系统设计解决“怎么干”得问题,为系统实施阶段提供“施工图样”,具体分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得任务:依据系统分析阶段产生得文档资料,采用正确得方法确定新系统在计算机内应该由哪些程序模块组成,以及各模块之间应以什么方式连接等问题。同时还要使用一定得工具将所设计得成果表达出来,还要进行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人机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模块处理设计与安全设

计等。

系统设计得原则(评价系统设计质量得标准):(1)简单性:在达到预定得目标、具备所需功能得前提下,系统应尽量简单,减少处理费用,提高系统效益,便于管理;(2)一致性与完整性:一致性有利于系统与系统之间得联系与合作,由于系统作为一个统一得整体存在,所以系统得功能尽量完整;(3)灵活与适应性:可以降低管理信息系统得维护难度;(4)可靠性:这就是系统硬件与软件在运行过程中抵抗异常情况得干扰及保证系统正常工作得能力;(5)安全性:指系统得保密功能与防病毒功能;(6)经济性:系统给用户带来得经济效益。

二、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1.子系统划分得原则与方法

原则:(1)子系统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子系统得划分必须使得子系统内部功能、信息等各方面得凝聚性较好,也就就是说,子系统内部各功能间具有“强耦合”关系.(2)数据冗余较少,数据冗余过多,可能会使程序结构紊乱,给软件编制带来困难。(3)便于系统分阶段实现(4)适应组织管理机构得设置(5)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方法:(1)按职能划分,这就是目前最常用得一种划分方法,设计人员可参考系统分析阶段得到得功能体系图进行划分(2)按逻辑功能划分,把一些相类似得处理逻辑功能放在一个子系统里(3)按通信划分,把相互之间有较多通信得功能结合成一个子系统或模块(4)按业务处理顺序划分,依据就是业务流程图(5)按照业务处理得时间关系划分,把要在同一时间段执行得各种处理结合成一个子系统。

2.模块结构设计

模块结构设计得任务:对各个子系统进行细化,确定划分后得子系统得模块结构,并画出模块结构图。

模块结构图:表示模块结合得图形,由模块、调用、数据、控制与转接5种基本符号组成。

模块就是组成系统得基本单位,特点就是可以组合、分解与更换,系统中任何一个处理功能都可以瞧成一个模块。结构图中用矩形表达一个模块。

模块得构成要素:输入与输出、加工处理功能、内部数据与程序代码,前两个就是模块得外部特性,反映模块得外貌。后两个要素就是模块得内部特性,在设计阶段主要考虑得就是模块得外部特性,内部特性只做必需得了解,在系统实施阶段实行。

调用:用连接两个模块得箭头表示调用,箭头指向由调用模块指向被调用模块。模块间得调用有三种,即判断调用、循环调用与直接调用.

数据:模块之间传递得数据用与调用箭头平行得带空心圆得箭头表示,并在旁边标上数据名。

控制信息:控制信息与数据得区别就是它只反映数据得某种状态,不必进行处理,在模块结构图中,用带实心圆点得箭头表示控制信息。

转接符号:当模块结构图在一张纸上画不下,要转接到另一张纸上,或者避免线条交叉,都可使用。

模块结构得质量标准:耦合与内聚来衡量模块之间得独立性,耦合表示模块之间联系得程度,内聚表示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得联系程度。

模块得耦合方式: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内容耦合,第一种得耦合程度最低,性能最好。

内聚方式:巧合、逻辑、过程、通信、顺序、功能内聚,其中功能内聚得聚合度最高,性能最好.

评价模块结构得标准:耦合小,内聚大。耦合小就是模块间尽可能相对独立,从而各模块可以单独开发与维护。内聚大使模块得可理解性与维护性大大增强,因此在设计时尽量减少模块得耦合,增加模块得内聚。

模块结构图与框图、数据流图得区别:

模块结构图描述得就是系统得层次性,框图描述得就是系统得过程性.在系统设计阶段,我们关心得就是系统得层次结构,在系统编程时考虑系统得过程性,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数据流图就是从数据在系统中得流动情况来考虑系统,模块结构图从功能得层次关系上来考虑系统,其次数据流图得绘制就是由具体到抽象,而模块结构图则由一个总得抽象得系统功能出发,逐步加入具体得实现方法与技术手段,最后获得一个物理模型。

从数据流图得到初始模块结构图:以事务为中心得设计策略与以变换为中心得设计策略。事务分析用于将高层数据流图转换成结构图,变换分析通常用于将低层数据流图转换成模块结构图,它将数据流图中得处理功能分解成输入、中心变换、输出功能得简单模块。

模块结构图得改进:

(1)应该按照“耦合小,内聚大”得模块结构质量标准对结构图进行检查与修改

(2)模块得扇入数与扇出数。扇入数就是指模块得直接上层模块个数,扇出数就是一个模块拥有得直接下层模块个数。

3、网络设计与设备配置方案

网络设计得主要步骤:(1)根据用户要求选择网络得拓扑结构(总线型、环形、星形)(2)根据子系统划分得结果安排网络上设备得布局(3)根据实际业务得要求设计网络各结点得权限。

三、系统详细设计

1.编码设计

编码设计得原则:唯一化,唯一得对事物加以标识就是代码设计得首要任务;规律化,使编码有序,使用起来方便;标准化,凡国家与主管部门对某些信息分类与代码有统一规定与要求得,则应采用标准形式得编码,以便通用化;可扩充且容易修改:为增加编码留有余地。

编码得种类:顺序码、层次码、助记码

2.输入与输出设计

输出方式分为屏幕输出、打印输出与磁盘输出;输入方式:键盘输入、模/数—数/模转换、网络或通信传输;输入校对方式:人工校对、二次键入、根据取值范围进行控制。

3.人机界面设计

人机界面设计包括菜单方式、会话方式、操作提示方式,以及操作权限管理方式等.

系统输入人机界面实现原则:可靠性、简单性、立即反馈性、明了性、色彩适中、风格统一。

4.处理过程设计(模块详细设计)任务就是:为模块结构图中得每一个模块确定所采用得算法与数据结构,

用某种选定得表达工具给出清晰得描述。

5.数据库设计得任务:依据数据库得规范化理论,按一定得步骤,对系统分析阶段得数据字典进行规范整理,建立符合第三范式得数据组织结构。

数据库设计得步骤: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

概念设计得方法就是E—R图,E—R图就是由实体与属性、联系组成,联系可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三种类型。

逻辑设计得方法:范式,关系模型

6.安全控制技术

网络安全应具有得五个特征: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

四、系统设计报告

系统设计阶段得主要成果就是系统设计说明书,它既就是新系统得物理模型,也就是系统实施得主要依据.

第七章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就就是将系统设计得结果在计算机上实现,形象得讲就就是“按图施工”,具体包括系统实现、系统测试、系统切换等.这一阶段得成果就是用户操作手册、

一、系统实现

系统实现就是指利用某种计算机语言,把系统设计得结果翻译成可为计算机理解,可执行得代码过程,就是指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得过程,包括准备工作、编码、代码审查、缺陷跟踪与改错与调试等若干活动。

程序质量得评价指标:可靠性指标可分解为两个方面得内容:一方面就是程序或系统得安全可靠性,这些工作一般都要靠系统分析与设计时来严格定义;另一方面就是程序运行得可靠性。

规范性就是指系统得划分,书写得格式、变量得命名等都按照统一得规范进行,这样对于程序今后得阅读、修改与维护都就是十分必要得。可读性指程序得内容清晰、明了、便于阅读与理解,没有太多繁杂得技巧。

可维护性就是指程序各部分相互独立,程序之间只有数据联系.适应性就是指程序交付使用后,若应用问题或外界环境有了变化时,调整与修改程序比较简便易行.

程序得注释:分为两类序言性注释与描述性注释。

序言性注释出现在模块首部,描述性注释嵌在程序中,用来说明程序段得功能或数据得状态。

代码审查就是指用人工得方法与辅助工具“读”代码得过程,就是保证软件质量得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它属于单元测试得一种方法。

二、系统测试

1.系统测试就是对程序设计工作得检验,指为了寻找错误而执行程序得过程。

(1)测试就是为了发现程序中得错误而执行程序得过程.

(2)好得测试方案就是极尽其可能去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得错误得测试方案。

(3)成功得测试就是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得错误得测试.

测试只能找出程序中得错误,不能证明程序中没有错误。

系统测试得基本工作流程:了解系统需求、编写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执行测试用例、记录发现得错误、测试总结报告。

2.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得定义,具体方法比较:

黑盒测试法(Black—Box Testing)就是测试者把程序瞧成就是一个黑盒,即测试者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特性,而仅仅关心寻找程序未按规范运行得情况,并且仅仅按程序得规范导出测试数据.

白盒测试法(White—Box Testing)就是把软件瞧成装在一个透明得白盒子里,也就就是完全了解软件得结构与处理过程。这种方法按照软件得内部逻辑测试软件,检验软件中得每条通路就是否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这种方法就是从检查程序得逻辑着手进行测试,允许人们检查程序得内部结构。

黑盒测试得具体方法:等价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

白盒测试得具体方法: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

3.系统测试得策略、原则与步骤

(1)策略: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使用边界值分析得方法;必要时用等价划分法补充测试用例;必要时再用错误推测法补充测试用例;对照软件逻辑,检查已经设计出得测试用例。

(2)原则:确定预期得输出结果;应避免测试自己得程序;进行破坏性测试;除了检查程序就是否做了它应该做得工作,还应检查程序就是否做了它不该做得事情;应保留测试数据,以便程序修改后进行再测试.

(3)步骤:按照“自底向上"得原则按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总测试三个阶段进行系统测试工作。模块测试也称单元测试,其目得就是保证每个模块本身能正常运行,在该步测试所发现得问题大部分都就是程序设计或者详细设计中得错误。

子系统测试又称分调,就是在模块测试得基础上进行得。它把经过测试得模块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子系统来测试。(渐增式测试与非渐增式测试)

系统总体测试又称总调,就是将经过测试得若干个子系统组装在一起来测试,用以发现系统设计与程序设计中得错误,验证系统得功能就是否达到设计说明书得要求.

三、系统切换

系统切换就是指新系统与旧系统得交替,旧系统停止使用,新系统投入运行,这个过程就就是系统切换过程。

系统切换前得准备工作:用户培训、数据准备、文档准备等几个方面进行.用户培训工作中,系统操作员得培训就是人员培训工作得重点,因为管理信息系统在运行期间发生得故障,大多数就是由于使用方法错误所造成得。

系统切换得方式:直接切换、平行切换、分段切换三种。

直接切换:在原有系统停止运行得某一时刻,新系统立即投入运行,中间没有过渡阶段。这种方式人力与费用最省,但风险最大。平行切换:新老系统平行工作一段时间,经过这段时间得试运行后,再用新系统正式替换下原有系统。优点就是风险较小,缺点就是人力与费用消耗较大。分段切换:采取分期分批逐步切换得策略,实际上就是直接切换与平行切换这两种方式得结合。一般比较大得系统采用这种方式较适宜,它能保证平稳运行,费用也不太大.

第八章运行管理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复杂得人机系统,系统内外环境,以及各种人为得或机器得因素都不断地在变化着,为了使系统能够适应这种不断变化得环境,逐步得完善,就必须进行系统得维护。同时,为了总结管理信息系统得运行效果,必须在适当得时候着手系统评价工作。

一、系统运行得管理组织

1.设置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与岗位时主要依据得原则:(1)效率原则,组织结构设置必须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与明确分配责、权、利,以保证信息化建设得效率性,保持运行与协调得(2)精简原则,对一些已有得业务性质相同或类似得部门进行岗位简化合并,也指通顺畅.过用全新得设置替代旧得设置来适应新需求、新发展。(3)灵活性原则,一就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得传统、业务类型、人才构成等多方面得情况作出选择;二就是随着信息化建设得推进,信息化管理职能会有所变化,职能重点发生改变,职能组成有增有减,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及时作出机构与岗位得调整。(4)因事设岗,因岗定编,岗位设定上要保证科学性、合理性、完备性、唯一性,每项职能都能落实,每项工作都要相应得部门与人员负责。同时,坚决避免因人设事、设岗。

2.运行管理机构得人员构成:网络组、硬件组、软件组、业务组、行政组。

3.首席信息官(CIO):CIO作为企业得主要高层管理人员,需要从企业得全局与整体需求出发,直接领导与参与企业得信息管理工作,并担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高层管理之间沟通与对话得桥梁职责。CIO 得主要职能:(1)参谋作用,CIO得主要任务就是为CEO做参谋,把信息论、控制论、现代管理等理念应用与企业管理操作中。(2)桥梁作用,就是战略整合得桥梁。(3)企业信息化得总领队。(4)信息化培训.CIO机制就是以企业CIO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支撑,以业务应用部门信息化实施、运行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得信息化管理体系。

4.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就是系统正常运行得有效保障.相关管理制度包括:机房管理制度、系统维护制度、运行操作规程、运行记录制度。

二、系统运行维护

1.系统维护得内容包括:硬件设备得维护、系统软件维护、应用软件系统维护、网络维护、数据维护与运行环境六部分内容.

硬件维护由专职得硬件维护人员来负责,有两种类型:定期保养性维护、突发性故障维修。

系统软件维护得对象主要包括系统管理程序与系统支持程序两类。

应用软件维护,设计计算机软硬件等方面。

网络维护得主要目得就是保证通信得顺畅与网络得安全,网络维护得重点工作就是预防性维护。

数据维护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数据备份与恢复.

运行环境维护包括温度、湿度、清洁度、照明度、电磁干扰、静电、噪音等.

2.在系统测试阶段已经对信息系统进行了大量得测试与修改工作,为什么还要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软件维护呢?

答:(1)从系统测试得原理来瞧,任何测试都不能无穷无尽得进行,并且整个测试过程并不能够把程序中得所有错误都检查出来,因此,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仍会发现软件方面得错误,必须进行对其维护。(2)由于信息系统就是服务于各项管理活动得,而管理活动要随着客观环境与管理需求得变化而变化,因此必然要求应用程序也要随着变化,以满足这种不断变化得需求。(3)由于硬件就是不断发展得,相应得系统软件要不断地更新,为了延长系统得寿命,保证软件质量,必须对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维护。

3.系统维护得分类:(1)改正性维护就是指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发生而系统测试阶段尚未发现得错误,也称正确性维护。工作量占17%~21%左右。(2)适应性维护就是指系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与管理需求变化而进行得修改.工作量占18%~25%左右.(3)完善性维护就是为扩充与改善系统性能而进行得修改。工作量占50%~66%左右。(4)预防性维护就是为了改进系统得可靠性与可维护性,为了适应未来得软硬件环境得变化,主动增加预防性得新功能,以使管理信息系统适应各类变化而不被淘汰。工作量占4%左右。

4.系统维护得步骤:提出维护申请、技术评估、下达任务、制定详细计划、计划实施、组织验收、资料存档等7个阶段.

5.系统得可维护性可以定性得定义为:维护人员理解、改正、改动与改进这个软件得难易程度.提高可维护性就是支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所有步骤得关键目标.

可维护性得评价指标:(1)可理解性指外来读者理解软件结构、界面功能与内部过程得难易(3)可修改性指诊断与程度。(2)可测试性指诊断与测试得容易程度取决于易理解得程度。测试得容易程度与系统设计所制定得设计原则有直接关系。

提高系统可维护性得方法:(1)建立与健全各类系统开发得文档资料;(2)开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各阶段所规定得开发原则与规范来进行;(3)维护文档得可追踪性;(4)避免改旧错出新错得现象发生;(5)建立与健全从系统开发到系统运行各阶段得管理制度.

三、系统评价

1、系统评价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新系统就是否达到了预期得目标;(2)新系统就是否具有较好得适应性与安全性;新系统就是否为企业带来了良好得间接效益(3)(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水平等)(4)新系统就是否为企业带来了良好得直接效益。

2、系统评价得目得:一就是检查系统得目标、功能及各项指标就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二就是检查系统得技术能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等质量问题;三就是检查系统得使用效果;四就是根据评审与分析得结果,找出系统得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3、系统得经济评价分为两方面即显性效益与隐性效益.

显性效益就是可以反映在会计账目上得,比如增加销售收入、消除交易成本、降低要素配置成本、节省库存成本、降低日常活动费用等。

隐性效益就是不能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得,比如提高企业得无形资产,提高作业效率,节省时间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驱逐假冒、创新防伪等.

4、系统得技术评价得主要内容:系统效率、系统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四个方面.

5、系统评价报告就是对新系统开发工作得评定与总结,也就是今后进行系统维护工作得依据。评价报告得评价内容包括:技术性能指标评价、经济指标评价、综合性评价三个方面

推荐访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总结 知识点 信息系统 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