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8篇)

时间:2023-05-03 12:50:04 振兴乡镇 浏览次数:

篇一: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三农”问题主要是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个问题。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问题。因为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这是居住区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是三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一体化的考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并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对建设新农村的概括,是党对新乡村的美好向往。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生态、经济特征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决定了国家的贫富差距,只有乡村的逐步发展,国家贫富差距才能逐渐缩短。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的矛盾在乡村上最为突出。并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

  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就需要人才,培养一批对农业有兴趣的人才,才能使农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实行创新,使经济得以发展。只有在农村的生活有所改变后,更多的农村问题才能更好的改善。这样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使农村的产业能足够人们安居乐业,让人们有更多的雄心去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然后使农村成为一个让人们听到就让人羡慕的地方。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精准扶贫是先锋,它提前为农村人们带去了产业的资金链和相关产业技术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贵州省都匀市的乡村之前是只有一个,就是人们自己去摸索出来的农作物,但是自从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政府分配了许多专业人士为农民去调研考察当地的土壤,为农民们提供了很多更符合他们当地生产的农作物又能提供农民的收入的作物。只有农村的生活发展了起来,农村很多的留守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因为在农村有的收入和盼头,年轻人们才不会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在家里不仅可以赚钱也可以陪着孩子长大,照顾老人养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后,党提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理念。这对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篇二: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Agricultur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21年第2期总第66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学理必然、形势任务与政策转型曾恒源,高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摘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是乡村振兴具体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学理必然基础上,总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形势任务与政策转型策略。研究表明,“两大战略”统筹衔接具有历史必然性、现实必然性和理论必然性;巩固脱贫成果、防范化解致贫返贫风险,缓解相对贫困、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两大战略”统筹衔接首要任务;把握宏观形势、明确衔接原则,坚持目标导向、瞄准衔接重点,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制度保障是实现“两大战略”高效衔接的重要政策转型策略。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形势任务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189(2021)02-0001-10一、引言截至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消除绝对贫困任务,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基层实践深入展开,乡村振兴学术研究逐渐从宏观政策阐释转向具体理论探究层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高效衔接成为学界的理论研究重点(刘焕等,2020)。部分学者探讨了“两大战略”统筹衔接的逻辑关系、现实难题和实现机制,形成了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一定程度上为“两大战略”统筹衔接提供了理论借鉴(汪三贵等,2019;左停,2020;贾晋等,2020)。但鲜有关于“两大战略”统筹衔接的学理阐释、关键任务和政策操作方面的深入研究(高强,2020)。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统筹推进脱贫①攻坚与乡村振兴,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脱贫攻坚”。2020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要重视顶层设计,将解②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项目来源: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软科学项目(RKX202003A)。作者简介:曾恒源,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贫困与区域发展。①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8-08/19/conteco_通讯作者:高强,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5314959.htm,2018年8月19日。05/content_5474884.htm,2020年2月5日。②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http://www.gov.cn/zhezhen/2020-02/·1·

  曾恒源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学理必然、形势任务与政策转型年远景目标纲要》均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③④??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两大战略”统筹衔接的学理必然、形势任务和政策转2020)。型策略,形成我国2020年后特色减贫振兴路径,促进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黄承伟,二、“两大战略”统筹衔接的学理必然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推进实现“两大战略”高效衔接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叶敬忠等,2019)。综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历程看,推进“两大战略”高效衔接,既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的历史必然,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必然,更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的理论必然。(一)“两大战略”统筹衔接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的历史必然脱贫攻坚是解决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我国所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一起迈入全面小康做出的庄严承诺。从本质上看,脱贫攻坚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力,提高贫困人口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脱贫攻坚依然部分属于解决旧社会矛盾范畴(卢黎歌等,2020)。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揭示了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事实,脱贫攻坚在我国新旧社会矛盾转化过程中应运而生。因此,脱贫攻坚又属于解决我国新社会矛盾范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为更好地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新社会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国家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瞄准脱贫攻坚时期我国在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乡村治理、生活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致力于解决我国城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矛盾,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这是脱贫攻坚战的革新和升华,也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引领性战略。因此,“两大战略”统筹衔接,是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必然。(二)“两大战略”统筹衔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成绩卓然,特别是开展脱贫攻坚战后,扶贫开发深度、广度和精度均提升到新水平。2017年国家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二十字”方针为总要求,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目标,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了脱贫攻坚战略,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提供新的政策支持和战略保障。脱贫攻坚作为短期发展目标,底线是在化,在2050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通过推进“两大战略”有机衔接,将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乡村振兴作为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是在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促进贫困“边缘人口”持续增收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任务协同起来,可有效提高脱贫成果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高强等,2021)。因此,“两大战略”统筹衔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必然,只有实现“两大战略”高效衔接,才能更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贯通农村发展近远期目标,使我国农村发展战略更具连贯性和顺承性。(三)“两大战略”统筹衔接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发展和完善的理论必然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为指导,在反③参见《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http://www.moa.gov.cn/ztzl/jj2021zyyhwj/2021nzyyhwj/202102/t20210221_6361867.htm,2021年2月21日。content_5592681.htm,2021年3月13日。④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2·

  Agricultur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21年第2期总第66期贫困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李正图,20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反贫困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中国特色反贫困理体系论亦在反贫困战略,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最新章节。“两大战略”统筹衔接,丰富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内容,优化了中国农村反贫困实践的理论指导,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经验启示和理论借鉴。因此,“两大战略”统筹衔接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发展和完善的理论必然。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将有力推动世界反贫困理论发展,为世界反贫困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实践中取得长足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实际的农村发展三、“两大战略”统筹衔接的形势任务“两大战略”统筹衔接是2020年后推进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前提。实现“两大战略”高效衔接,必须明确巩固脱贫成果、防范化解致贫返贫风险,缓解相对贫困、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一)巩固脱贫成果、防范化解致贫返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防范化解致贫返贫风险是“两大战略”统筹衔接的基础要求。2020年12月,依据国家贫困线标准,我国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但这种脱贫成果具有脆弱性。我国仍存在较大规模贫困“边缘人口”,相对贫困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扶贫领域存在相当的致贫返贫风险(檀学文,2020)。以2020年初我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和2020年6月以来多地发生洪涝灾害为例,这些自然风险不仅阻断农户的劳动创造路径,且破坏农户已有劳动成果,使本就处于贫困线边缘的群体容易再次陷入贫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重要时间节点,除防范自然风险外,还需防范市场、金融、制度及社会等一系列致贫返贫风险,以免产生规模性致贫返贫问题,影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度。因此,“两大战略”统筹衔接的首要任务是巩固脱贫成果,并从战略高度防范和应对各类致贫返贫风险。国家和政府必须制定科学的致贫返贫风险应对措施,统一防控、分类处理各类风险,并将事前预防作为降低风险损失首要途径,提升扶贫领域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二)缓解相对贫困、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既是我国脱贫攻坚总目标,也是缓解相对贫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对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的要求,2020年底我国实现了全面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和稳定增收目标全面完成⑤。2020年后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将不复存在,但相对贫困作为贫困新形态,将伴随整个现代化进程(何仁伟,2017)。为适应新时代我国发展需要,党的十九大制定了新的“两阶段”现代化发展战略蓝图,蓝图以2020年、2035年、2050年为时间节点,制定了详细的农村发展新目标,要求2020年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和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的基础上再出发,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在2050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目标⑥。可见,缓解相对贫困和推进乡村振兴贯穿于整个农业⑤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http://www.gov.cn/zhengce/2018-08/19/content_5314959.htm,2020年8⑥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2018月19日。年2月4日。·3·

  曾恒源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学理必然、形势任务与政策转型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因此,必须围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新任务,适时设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中长期目标。通过政策调整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起来,落实可适应新时代、解决新矛盾的政策部署,最终形成有效缓解相对贫困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系统性战略机制。四、“两大战略”统筹衔接的政策转型策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以消除绝对贫困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要目标,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任务重、时间紧,必须通过把握宏观形势、明确衔接原则,坚持目标导向、瞄准衔接重点,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制度保障等政策转型策略,高效实现“两大战略”统筹衔接。(一)把握宏观形势、明确衔接原则⑦有6亿人平均月收入仅为1000元”。可见,虽然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消除贫困的最2020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中提到:“当前我国人均年收入约为3万元,但仍终目标远没有完成。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农村发展出现新问题、新障碍(陈志钢,2019)。脱贫后的返贫致贫风险依然存在,甚至更加突出(魏后凯,2018)。这些问题与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更加多维、隐秘、长期、复杂的“三农”发展难题。诸多不稳连贯性,必须遵循无缝对接、统筹推进和梯度升级原则。1.无缝对接原则虽然脱贫攻坚战已顺利完成,但并不代表这一战略将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不能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人为割裂开,否则将造成政策主体缺位、错位和重叠等问题。2020年后,仍需进一步延续和发展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走上正轨、深入实施。同时,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并非另起炉灶、自成一体的农村发展战略,而是为满足新时代农村发展需要,对脱贫攻坚战等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升华。因此,必须实现“两大战略”无缝对接。首先,建立健全防范致贫返贫风险的政策机制,继续补充和完善2020年后减贫振兴政策,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真实、稳定、可持续,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物质政策基础和内生发展动力。其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延续和优化脱贫攻坚战中已有的各项政策,为脱贫地区和人口提供配置性资源和支持性政策。最后,进一步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机制,为“两大战略”无缝衔接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两大战略”衔接交汇时期,必须遵循统筹推进原则,坚持系统思维,做到统筹兼顾、平衡施策。首先,依据脱贫攻坚核心政策和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目标优化升级。其次,明确“两大战略”交汇衔接的项目统筹机制。基层扶贫项目呈现低效率、碎片化特征,扶贫政策重叠交叉的情况较普遍。为提升扶贫绩效,可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项目统筹机制,深化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减贫路径探索,构建跨战略、跨区域、跨部门的农村工作协同机制。此外,整合减贫振兴机构、项目、政策和资金,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机制优化升级。最后,通过城乡扶贫体制机制优化创新,推进新时期城乡扶贫治理和融合发展,同步推进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建设,防止贫困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形成城乡治理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新局面。⑦参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lh/2020-05/28/c_1210637126.htm,2020定因素要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统筹衔接。为保证“两大战略”统筹衔接的逻辑顺承性和政策2.统筹推进原则年5月28日。·4·

  Agricultur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21年第2期总第66期3.梯度升级原则梯度升级的统筹衔接机制可提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性和可持续性。首先,推动特惠支农政策向普惠支农政策梯度升级。脱贫攻坚实质上是一项具有“特惠”性质的国家战略,其针对的目标地区和群体较乡村振兴战略小。实现“两大战略”统筹衔接,必须推动惠农政策由特殊到普遍转变,将惠农政策目标群体逐渐扩大到全体农民。其次,脱贫攻坚时期的输血式扶贫政策应当向造血式扶贫政策升级,以脱贫政策为主导的扶贫体系向以市场为主导的扶贫体系升级。通过政策机制梯度升级,改变脱贫攻坚政策“特惠”特征,形成更具包容性的普惠性乡村振兴政策。此外,推进以消除绝对贫困为主的脱贫攻坚政策向以缓解相对贫困为主的乡村振兴政策梯度升级。缓解相对贫困所考虑的问题较消除绝对贫困更为复杂、细致和多维,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已不能满足缓解相对贫困的需要。必须升级已有减贫政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缓解相对贫困、处理多维贫困问题上,这就要求2020年后的减贫更加注重城乡地区差异,依据不同贫困维度分类施策。(二)坚持目标导向、瞄准衔接重点“两大战略”统筹衔接必须坚持目标导向、瞄准衔接重点。首先明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如图1所示,我国脱贫攻坚主要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农民稳定增收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向好发展,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精准扶贫、保护生态、群众主体和因地制宜⑧。乡村振兴总要求是要逐步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依据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乡村振兴先期目标是在2020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中期目标是在2035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远期目标是在2050年完成乡村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⑨。。

  基础性制度体系

  脱贫攻坚

  差异性政策体系

  党的领导

  政府主导

  精准扶贫

  保护生态

  群众主体

  因地制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两个不愁

  无缝衔接

  三个保障

  统筹推进

  稳定增收

  梯度升级

  均等服务

  组织振兴

  治理有效

  农业农村现代化

  生态振兴

  乡风文明

  农民富

  文化振兴

  生态宜居

  农村美

  人才振兴

  生活富裕

  产业振兴

  产业兴旺

  农业强

  乡村振兴

  图1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目标导向htm,2018年8月19日。年2月4日。⑧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8-08/19/content_5314959.⑨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2018·5·

  曾恒源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学理必然、形势任务与政策转型顺利完成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转换,必须在充分研究、优化和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基础性制度体系和差异性政策体系基础上,遵循无缝对接、统筹推进和梯度升级原则,推进“两大战略”高效衔接。基于此,可将“十四五”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窗口期。在此期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能否实现统筹衔接,直接关系到2035年我国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依据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总要求和“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主要政策,总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重点如表1所示。“两大战略”的政策衔接重点主要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乡村治理和生活保障等方面。表1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脱贫攻坚主要政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政策重点统筹衔接的政策重点因业、因地制宜,继续实施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相关政策,推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扶贫政策产业兴旺科技扶贫政策易地搬迁政策生态宜居生态保护政策思想引领政策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政策文化惠民政策治理有效政治保障政策法制建设政策兜底保障政策生活富裕老妇幼残关爱服务政策资产收益政策优化和完善兜底保障政策、老妇幼残关爱服务政策和资产收益分配政策,提升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质量和水平,改进农村基本医疗和养老政策,重视和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保障农民各项财产性权益继承和发扬优秀农耕文明,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明确乡村治理目标,尊重乡村治理规律,探寻乡村治理有效的实现途径,重视农村居民精神思想引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作用,以人为本,促进农村社会公平、居民权利平等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创新驱动和乡村产业发展动能培育,完善产权制度,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新市场,将需求引领和供给创新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延续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保护等政策,落实好搬迁后续配套政策措施,更加重视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构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机制障碍,做好城乡空间规划,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产业发展政策衔接重点继续实施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政策,因业、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创新驱动和乡村产业发展动能培育,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新市场,将需求引领和供给创新作为乡村产业发展源动力(李冬慧等,2019)。具体而言,一是改变乡村产业结构细碎化现状,进行乡村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设计,以县域为乡村振兴的基本单位,构建乡村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调开放格局。二是充分展现乡村产业地域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打破行政藩篱与市场分割状态,推进乡村产业区域分工与合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利益分配模式,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三是将农村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应用相协调,将技术创新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第一动力。四是建立完善的市场风向预报机制,准确判断市场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减小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失。2.人居环境政策衔接重点继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保护等政策,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胡钰等,2019)。做好乡村建设空间规划,构建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改善乡村发展面貌和人居环境。·6·

  Agricultur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21年第2期总第66期具体而言,一是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作为乡村振兴先导任务,建立致贫返贫风险防范机制,重视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二是更加重视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构建,做好县域小城镇和村庄规划布局,合理控制城镇发展速度和规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村庄在城乡居住环境中地位。三是利用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农村、智慧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建立现代化农业农村、培育现代化农民,促进农村三产信息化发展,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是探索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高效路径,引导新进城市人口角色转变,实现城乡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3.乡村治理政策衔接重点在明确乡村治理具体目标基础上,探寻乡村有效治理的实现途径。充分尊重乡村治理规律,重视农村居民思想引领,提高农村居民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制度发展的理论认知,解决好农村居民社会管理问题,提升农村的整体文化面貌。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促进农村社会公平和居民权利平等,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张晓山,2020)。具体而言,一是明确治理主体、认识治理目标。具备全局视野,加强社会秩序建设、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建立以人为本的新型乡村治理框架。二是改善农村居民精神和文化面貌。加强国家制度宣传,提升农村居民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摒弃农村愚昧、封建和守旧的精神文化糟粕,加强法制教育和文明卫生宣传。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矛盾化解机制。以保障乡村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为目的,处理好农村居民的核心关切,维护好农村居民切身利益。加强和改善农村社区治理,制定居民矛盾化解处理办法,将矛盾化解于基层。四是创新农村居民服务体制机制。服务群众是最现实的农村治理任务,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创新农村服务体制机制,增强农村社会服务能力。4.生活保障政策衔接重点除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兜底保障政策、老妇幼残关爱服务政策和资产收益分配政策外,还应注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如改进农村基本医疗和养老政策。还要着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为实现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具体而言,一是合理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科学规划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本生活设施建设,杜绝遗漏、重复和过度建设,确保设施建设质量和效益。二是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体系,将农村特殊困难群体的医疗保障和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纳入政府统筹。三是重视和缓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坚持发展支持的政策导向,优化大扶贫格局,向城乡统筹的制度化、法制化减贫振兴体系转型,构建相对贫困发现和干预机制。充分重视相对贫困多维度特征,针对不同贫困维度分类施策,形成高效可持续的缓解相对贫困路径。(三)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制度保障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农村工作主要任务也发生变化。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已无法满足农村发展需要,乡村振兴战略在此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制度方面多创新,为“两大战略”统筹衔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叶兴庆,2020;蒋和平,2020)。1.乡村产业制度保障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基本要求和重要支撑(贺林波等,2021)。因此,必须为“两大战略”统筹衔接提供乡村产业制度保障。首先,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7·

  曾恒源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学理必然、形势任务与政策转型平,释放农业规模效益。其次,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明确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调动农业创新人才积极性,升级农业支持政策和保护制度,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集体产权扩权赋能,优化集体资产经营模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以点状供地、混合用地等方式实现乡村旅游、养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用地需求,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治理,拓展农村建设用地空间。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村产业融资渠道,拓宽农村产业信贷抵押标准,实现农房所有权、土地经营权、农业机械设备、农业生产设施等合法抵押融资,满足农村产业发展资金需求。2.乡村人才制度保障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是健全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优质人才是乡村振兴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相对于城市,农村劳动边际生产率普遍低下,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规律。因此,必须为“两大战略”统筹衔接提供乡村人才制度保障。首先,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线上资源,整合形成职业农民培训体系,鼓励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增强家庭农场主、新型合作社负责人的领导素养,进行职业农民职称评级,增强农民获得感与成就感。其次,建立以乡愁文化为主导的返乡下乡创业机制。通过合理的农情与乡愁文化宣传,唤起在外人员心系家乡、共同建设的共鸣。通过建立健全返乡创业人员的融资信贷、税费优惠、创业补贴等支撑政策,将在外农民工、大学生、创业者等引入家乡,增强其家乡建设主体地位。最后,优化引进外来人口的激励机制。提高农村医疗、教育、科技等外来从业人员待遇水平。建立城市医疗、教育、科技从业人员下乡历练体制机制,对城市医疗、教育、科技从业人员职称评定制定农村基层工作经历要求。3.乡村文化制度保障总览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文件发现,乡村文化扶持方面的政策不完善。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重要内容之一,充分体现在“二十字”方针总要求中。因此,须完善“两大战略”统筹衔接的乡村文化制度保障体系。首先,践行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在维护和发扬乡村文化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基因库作用,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其次,建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制度。立足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总要求,通过划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红线、提供乡村历史文化维护资金等手段,使农村特色文化遗迹、传统村寨、古风建筑、农耕文化得到保护。最后,基于部分农村文化市场化发展难的现实,通过提升文化保护公益性增加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可能。4.乡村生态制度保障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是实施脱贫攻坚的重要原则,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乡村生态具有典型的正负外部性,搞好乡村生态,既能为行为者之外的人带来收益,也能为行为区域外的地区带来收益。因此,通过变革乡村生态治理机制,为“两大战略”统筹衔接提供生态制度保障。首先,建立乡村生态产权制度。建立明晰的乡村生态治理奖惩机制,引导乡村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通过发挥政府的转移支付职能,加大乡村重点生态功能区投入,建立森林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通过市场引导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将农旅休闲、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壮大。此外,建立跨区域乡村生态保护机制。规划农村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大江大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健全城乡生态保护机制,鼓励城市资本向乡村生态投资投产,树立城乡融合的乡村生态振兴理念。5.乡村组织制度保障实现乡村振兴,须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新时代我国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村民·8·

  Agricultur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21年第2期总第66期自治组织的关系发生变化,乡村基层组织功能结构也经历巨大调整。未来减贫脱贫和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人口结构将进一步改变,乡村公共治理事务也有所变化。因此,须进行机制创新,为“两大战略”统筹衔接提供乡村组织制度保障。首先,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运作机制。依据农村现实需求,提高村庄第一书记外部选派比例,严格驻村干部考核体系。其次,提高乡村组织治理效能。调整村民自治权,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村民小组自治方式。最后,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进程。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权能边界,促进村民自治组织与城镇居民自治组织功能并轨。五、结论与展望从实施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转换,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责任重大、影响深远。研究表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具有历史、现实和理论必然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首要任务在于巩固脱贫成果、防范化解致贫返贫风险和缓解相对贫困、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效实现“两大战略”统筹衔接,首先,把握宏观形势,遵循无缝对接、统筹推进和梯度升级原则;其次,坚持目标导向,以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乡村治理和生活保障等方面为政策转型重点;最后,推进制度创新,为“两大战略”统筹衔接提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制度保障。2020年后,我国将逐步建立和完善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而解决相对贫困既要以消除绝对贫困为新起点,又要以乡村全面振兴为新目标。“两大战略”统筹衔接,为我国2020年后建立多维相对贫困标准提供了确切的政策取向。多维相对贫困标准的建立,既要以“贫”的经济维度为基础(这反映了我国实施脱贫攻坚主要目的),又要以“困”的社会维度为重点(这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从而将收入维度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乡村治理和生活保障等维度纳入多维相对贫困研究之中。深入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高效衔接路径,对我国多维相对贫困标准的建立具有重要价值,从而“两大战略”统筹衔接视角下,多维相对贫困标准的建立成为2020年后我国农村工作又一重要课题。参考文献[1][2][3]刘焕,秦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逻辑、现状和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20(1):155-157.8-14+154.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4][5][6][7][8][9]左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与应对策略[J].贵州社会科学,2020,(1):7-10.37(3):68-74.49-57.贾晋,尹业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内在逻辑、实践路径和机制构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高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再探讨——基于政策转移接续的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4):叶敬忠,张明皓,豆书龙.乡村振兴的多元理论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19,(11):225-233.2020,40(1):1-7.黄承伟.中国减贫理论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及其历史世界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卢黎歌,武星星.后扶贫时期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学理阐释[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2):89-96.高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逻辑关系及政策安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15-23+154-155.·9·

  曾恒源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学理必然、形势任务与政策转型[10][11][12][13][14][15][16][17][18][19][20][21]高强,曾恒源.中国农村低收入人口衡量标准、规模估算及思考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92-102.李正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制度和道路述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55-64.檀学文.走向共同富裕的解决相对贫困思路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0,(6):21-36.何仁伟,李光勤,刘邵权,等.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1):69-85.陈志钢,毕洁颖,吴国宝,等.中国扶贫现状与演进以及2020年后的扶贫愿景和战略重点[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16.魏后凯.2020年后中国减贫的新战略[J].中州学刊,2018(9):36-42.李冬慧,乔陆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困境与创新趋向[J].求实,2019(6):81-91+110.胡钰,付饶,金书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的生态环境关切[J].改革,2019(10):141-148.张晓山.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夯实乡村治理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2020(6):2-5.叶兴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制度保障[J].中国农村经济,2020(6):15-18.369-372.蒋和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需要持续推动政策创新——兼评《公共政策、农业发展与减贫》[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1(2):贺林波,谢美娟.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政企关系研究——基于不完全契约视角[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1(1):1-10.IntegratedLinkageBetweenPovertyAlleviationandRuralRevitalization:AcademicNecessity,SituationTasksandPolicyTransformation(SchoolofEconomicandManagement,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210037,China)ZENGHengyuan,GAOQiangspecifictheoreticalresearchonruralrevitalization.BasedontheanalysisofthetheoreticalinevitabilityofAbstract:Theintegrationofpovertyalleviationandruralrevitalizationisanimportantcontentoftheintegrationofpovertyalleviationandruralrevitalization,theprimarysituationtasksandpolicytransformationstrategiesoftheintegrationbetweenpovertyalleviationandruralrevitalizationwerehistoricalinevitability,practicalinevitabilityandtheoreticalinevitability;consolidatingtheachievementsofpovertyalleviation,preventingandresolvingtherisksofpovertyandreturningtopoverty,alleviatingrelativesummarized.Theresearchshowedthattheintegrationofpovertyalleviationandruralrevitalizationhadpoverty,andsteadilyadvancingagriculturalandruralmodernizationwerethefirsttasktointegratepovertyalleviationandruralrevitalization.Graspingthemacrosituation,clarifyingtheprinciplesofconvergence,andimprovingtheinstitutionalguaranteewereimportantpolicytransformationstrategiesfortheefficientintegrationofpovertyalleviationandruralrevitalization.Keywords:povertyalleviation;ruralrevitalization;integratedlinkage;situationandtaskadheringtothegoalorientation,aimingatthekeypointsofconvergence,advancinginstitutionalinnovation,·10·

篇三: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形势与政策2022论文乡村振兴(5篇)

  乡村振兴靠的是产业,而产业要兴旺、要发展,首先依靠的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最强劲的动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形势与政策2022论文乡村振兴,希望大家喜欢!

  形势与政策2022论文乡村振兴(精选篇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

  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是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解答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生态振兴是根本。“録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能体现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由于前些年农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

  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形势与政策2022论文乡村振兴(精选篇2)

  “脱贫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花茂村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彭龙芬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做优做强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努力将花茂村打造成致富田园、乡愁故园、兴业乐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已经迈进了20x年,脱贫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予以重视。不能懈怠,集中力量,努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改善农村相对比较落后的经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乡村振兴”首先要发展经济。但是发展经济同时,更要重视环保工作。发展可持续性产业链条。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在农村,要做好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处理工作。垃圾分类处理。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进行二次利用,不可回收垃圾如果皮、剩饭等容易分解的垃圾进行掩埋,让其分解发酵之后,可以当做肥料,如作为花肥等。

  “乡村振兴”要重视农村精神风貌建设,移风易俗、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定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增强乡村文明建设。例如举办文艺演出活动、跳广场舞等。这样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丰富农村精神文化业余生活。一举两得,值得推行,值得借鉴,值得发扬。

  “乡村振兴”要发展好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我们都知道第三产业,既服务业,利润高,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因此要想改变产业结构,就应该向第三产业,服务业靠拢,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一方面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向外界宣传本土特色景观、手工艺品。是传统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保护。保持乡村原风原貌,增强人们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使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繁荣富强。

  形势与政策2022论文乡村振兴(精选篇3)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关键在人。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努力付出,他们有“咫尺应该论万里”的眼界,也有“千磨万击还坚韧”的韧劲,在他们的不懈奋斗下,产业更有奔头、更有前途,发展更有冲劲、更有底气,乡村越来越美。

  基层的“脚下路”是他们的“乐章”。

  乡村振兴的发展涵盖了方方面面,需要基层干部找准定位、提升所能,需要党员干部深入调研、掌握实情。无论是产业的布局、市场销路的拓展、乡村风貌的提升,还是提高产品附加值、送技术服务,乡村的沃野上处处都有基层干部的身影。务实是他们的态度,也是他们的作风,他们以身体力行造福一方百姓,以极强的责任心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专注和认真让他们忘记了身体上的疲倦,用一颗“匠心”学习新思维、掌握新技能,用真诚的笑容、真挚的服务为群众送上温暖,用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为群众纾解难题,用坚守与付出赢得了群众的赞赏,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基层的“千条线”是他们的“五线”。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千条线”,细小琐碎的事情、基础庞杂的工作考验着耐心与细心,而“急难险重”的任务则考验着“勇闯”之劲和“攻坚”之心。民生之事无小事,基层干事者扎根基层一线,砥砺攻坚之志,不怕苦、不怕累,在吃劲的岗位上“磨与炼”,在“啃硬骨”的攻坚行动中磨砺意志和心性,在为民办实事上“不停顿”“不拖延”“不推脱”,说干就干、竭尽所能,以“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精神攻坚克难,将群众所面对的难题一一攻克,这就是基层干部的风采。面对乡村振兴发展路上难度大的“硬骨头”,他们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深入而持续地打好“攻坚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乡村振兴战场、改革发展前沿凝聚起磅礴力量,在民生事业上挑起“重担子”,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冲锋在前,这就是基层干部!

  基层的“为民行”是他们的“和弦”。

  开往乡村振兴的列车会经过呼啸的山洞、蜿蜒的道路,基层干部要把实践作为“练兵场”,争当为民服务的“排头兵”。作为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是宗旨,也是使命。积极肯干、任劳任怨,他们在工作上热情主动,奋斗之路上书写了扎根基层不言悔的热忱与真情。“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他们在为民工作上的韧劲,也是勤奋学习、钻研本领的“钻劲”,有问题就请教“身边老师”,向同

  事、群众学习知识、汲取智慧,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到问题现场去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群众的现实需要入手,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这就是基层干部,有饱满的热情,也有娴熟的技能和一流的业绩,用“真心”交出了一份份亮闪闪的乡村振兴答卷。

  在基层一线,处处都有基层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扎根基层、奉献为民,以不懈奋斗的姿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学有所长、愿干善为,奏响了铿锵有力的“基层乐曲”。

  形势与政策2022论文乡村振兴(精选篇4)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在文章中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党建工作特色品牌,用党的建设工作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发展,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党建+”夯实乡村振兴组织保证,跑出人才赋能“加速度”。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火车快不快,全凭车头带。通过抓村一级书记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以月度“支书论坛”+季度观摩调研的形式,开拓“领头雁”发展思维、理顺工作思路。丰富党员教育管理方式,通过手机“微党课”、“田间党课”、“小院党课”等多种创新生动形式开展组织生活,延伸党组织的辐射触角,保障了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覆盖。重视人才工作,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注重将发展资源向村一级倾斜,给予返乡创业人才政策支持,创造事业发展优良环境土壤,吸引更多人才流入“筑巢”。

  “党建+”深耕乡村振兴产业潜能,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推动农村工作局与经济发展局等部门组建产业发展领导专班,邀请上级相关部门实地指导,找准与当地资源禀赋相符合的生产方式,形成“一村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推动从“一业”上发力,在“一品”上深耕。专班重点对村级业态进行分析,对相似业态村进

  行支部联建,构建“支部+产业圈”模式,依托产业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打造“红色+产业”示范点,强化引领带动作用。整合当地红色资源,通过打造纪念馆+产业基地+直播基地+创客论坛四位一体小切口创新建设立体式乡村振兴示范点,将红色资源、产业资源等特色优势打造为闭环示范内容,以点带面有力推广“一村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巩固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助推器”作用。

  “党建+”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跑出乡村善治“加速度”。

  “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着眼基层社会治理,将创新群众社会自治作为党建书记项目全面推广。建设“微信+”村民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党组织凝聚力、组织力。党支部广泛组织引导当地乡贤、退伍军人、老党员、文明户等群体作为“乡贤小法庭”与“文明积分”工作小组成员,通过“乡贤小法庭”加强基层群众自我解决矛盾纠纷能力,提升群众法制意识水平,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良好局面。通过开展村民“文明积分”自治活动,切实提升党员群众参与村居治理的积极性,引导群众扮靓家园、绿色生活的同时促进实现民心在基层聚集、服务在基层拓展,全面改善提升村情民风,推动各项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形势与政策2022论文乡村振兴(精选篇5)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用拼搏的决心、刚强的意志、过硬的本领、无私的奉献让这条路上充分“精、气、神、蕴”,一起奔赴与创造乡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接续奋斗,绽放乡村振兴路上的“无限精彩”。

  有句农家谚语是这样说的,“人勤春早功不负”,这句话启示我们在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道路上要谋划在先、担当在先、作为在先,下好“先手棋”,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的目标任务笃定前行,在新的征程上用努力奋斗凝聚力量、绽放精彩。“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党员干部要以热爱之心、奉献之志、担当之能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广大群众团结奋进新征程,奠定良好的农业基础。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党员干部要锚定目标不放松,保落实、聚力量、促带动、谋未来,以全力以赴的拼搏拼搏姿态躬身实践,用对事业的热爱凝聚逐梦的力量,接力前行、接续奋斗。

  无惧无畏,集聚乡村振兴路上的“深厚底气”。

  在疾风里生出逆风飞翔的“翅膀”,在逆境中迈出逆行向前的“步伐”,在巨浪里划好勇往直前的“破浪桨,以无惧无畏的勇毅姿态开拓进取,让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子更广更实。“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党员干部会面对各色的考验,这些考验是“锻铁之火”“炼金之炉”,一切艰难险阻与挫折都是初心意志的“试金石”,党员干部要“主动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勇于“跨栏”,在实践的“大熔炉”中磨砺自我、锤炼本领,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信念创造出更大的业绩,在奋斗实干中为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初心如磐,激发乡村振兴路上的“坚韧精神”。

  “一脸汗水”“一脚泥水”的“一”字当头彰显着党员干部的拳拳为民之心。乡村振兴的发展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解决好群众的难题、办好群众的实事,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攻坚克难,才能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质效。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及时对接问题,不遗余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面对面地帮群众算“长远账”,谋划发展之路,打消群众在思想上的顾虑;手把手教授群众种养殖方法和科学技术,以好方法好技术为产业发展注入力量;心贴心地讲解具体政策、专业知识和作物的生长习性、注意事项,让群众能听得懂、用得好,增强群众在产业发展上的能力水平,提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坚持到底,解锁乡村振兴路上的“深刻蕴含”。

  一颗颗吃苦耐劳的恒心,一个个功在不舍的身影,一段段感人至

  深的故事,没有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奋斗、坚守尽责的奋斗,就没有乡村振兴道路上丰硕的成果。作为党员干部,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要专注于事、奉献为民,扎扎实实地撸起袖子、俯下身子,以执着之心摸索方法、探寻道路,以专注之心精益求精、不断突破,不怕山峦巍峨、不怕村道曲折,以“扎根”之姿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稳步发展,让群众的“钱袋子”更鼓,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昂扬奋发的旋律奏响在乡村广袤的沃土上。

篇四: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精选优秀范文三篇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篇一

  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基层公务员是党和国家政策的传播者、执行者,在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路上应当保持迈平坎坷的决心、翻越山岭的恒心、勇攀高峰的雄心,在新时代一路高歌猛进!

  迈平,立足于“补短板”的坎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基层公务员要权衡地区、城乡、人群等因素,集中力量关注低保户、贫困户、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组织社会捐助公益活动,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在“脱贫”的绝对标准方面,要努力挖掘本地区的网络销售、文化特色、农业资源、创新产品等方面,在读懂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善于打破常规

  思路落实扶贫开放政策,通过多途径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治理”的相对标准方面,有些地区的环境治理设备、技术、人员等还未跟上,要积极向上级汇报,多提思路、多做研究,做好统筹规划并持续改善的长远打算。

  翻越,置身于“提质量”的山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不断深化,必须步步为营。“把握好关注民生和增进福祉的提升”,基层公务员要紧紧围绕改善居民生活生产质量,把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多问、多听、多想、多行,领会上级的惠民政策,认真解读并极力执行,为打造充满生机、秩序和谐、其乐融融的幸福格局贡献力量。“把握好城乡融合和产业平衡的提升”,把城乡融合发展议题作为重要课题研究,着力分析城市发展的症结和乡村发展的短板,将“如何把城市与乡村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作为目标,加大对“乡村设施建设”“乡村引进人才”“乡村产业创新”“乡村形象设计”等方面深入考学;把产业平衡发展议题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加强研究产业发展的短处和企业升级的困难,将“如何把产业与城乡协调平衡、产能升级”作为目的,持续对“产业集中优势”“产业整合资源”“产业协调治理”“产业促进升级”等方面深入思考。

  勇攀,放眼于“走千里”的雄心。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一以贯之。“把握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基层公务员要充分发挥“绿叶精神”,是党员身份的要彰显

  先锋带头作用,将自身理想与工作目标结合贯彻,做好先苦后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乐在其中,以工作为乐。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燃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练就服务群众的真本领。“把握好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的统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基层公务员要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前目标,全心全意配合组织、一心一意服务人民,并立足长远,放眼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乃至为更加长远的、可持续的人类发展议题而作久远谋划,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竭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篇二

  20xx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千年追寻,圆梦今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深知现有脱贫成果来之不易,脱贫硕果离不开扶贫干部和贫困户辛勤的汗水,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关键时刻,要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要输血更要造血,激发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

  未脱贫的贫困家庭,扶贫干部要迎难而上,与其一同努努力、加把劲。越是在最后关头,越是要如履薄冰,完成“小康路上一个不落”的庄严承诺。然而,脱贫只是起点,摘帽

  不是终点。已脱贫的贫困户、边缘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失业、患病、天灾等,都可能导致返贫。脱贫攻坚的胜利,不仅仅是收入超过现行标准,“扶上马送一程”,要让他们在小康的路上走得更加扎实、稳健,具备抵御各类返贫风险的保障。

  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因地制宜,严查自身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不足之处,补齐扶贫民生短板,保障每个贫户家庭都能学有所教、居有所安、病有所医。贫困户家庭以因病致贫者居多,贫困家庭用得最多也是医疗保障政策。扶贫干部不妨多些耐心,把医保政策给贫困户介绍清楚,多说一点、多说几遍,让贫困户少跑冤枉路。贫困地区的医疗工作者不妨问几句,问看病的病人是不是贫困户,如果是的话,就让其明晰就医的流程,多些绿色通道、多些人文关怀,让贫困户少花冤枉钱。仅靠扶贫干部、医疗工作者也是不够的,社会各界不妨“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为减贫脱贫贡献力量,共同补齐短板,每个奋斗者的价值必将在脱贫攻坚中尽情展现。

  坚实打牢脱贫攻坚基础。不是脱贫摘帽,扶贫干部就可以松口气、歇歇脚,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抓好党支部建设,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脱贫质效,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选好领头雁,党员做示范,基

  层党支部每发挥一点战斗堡垒的作用,“贫困的堡垒”就会被攻克一点。村庄村民方便的生活离不开畅通的道路、硬化的广场、明亮的路灯等,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是村庄发展、村民脱贫的基础。集体经济就是贫困家庭的“造血干细胞”,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给特困的家庭“输血”,还可以为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贫困家庭的自身“造血”。农村脱贫基础方方面面的牢固,村庄发展的步伐才能走得铿锵有力,贫困家庭的日子也必将更加红火。

  在20xx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扶贫干部还需与村民一同以脱贫作为新奋斗的起点,在全面小康路上,一鼓作气、乘胜而上,以实干笃定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篇三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深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要素聚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成为当下乡村经济发展最大化集聚效应、产业效益、治理效能的应有之义,也应成为医疗救助、脱贫攻坚、社会治理各领域的有益探索,推动生产生活和城市治理稳步前行。走实现全面小

  康的“三效”合之道,在精准“融点”、链接“断点”、引爆“燃点”上下功夫,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发充实。

  精准“融点”,社会服务最大化集聚“效应”。疫情防控期间,各领域、各行业、各要素探索落实、匹配衔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方面面,是群众实际生活所需所求所盼的精准之策、民心之举。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决胜全面小康要凝聚共识、集聚合力,把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出来,因户因人施策、因时因势调整,保证整体前进趋势,践行“一个都不能掉队”誓言,追寻全面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景。我们党在近5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找准找实社会服务与民生工程“结合点”,实现将政策兜底、移民搬迁、医疗救助、教育就业等和全面脱贫目标任务融合发展,想办法、出实招将巩固脱贫成果和靶向治疗融会贯通。要统筹构建“多矩阵、新方位、全景式”社会服务体系,与基层党建、资源配置、结构优化、产业基础等深度融合扶贫开发一体化推进,扩大辐射带动“聚焦点”攻坚动力,让群众参与到共建共享小康成果转化中去,无缝对接、同频共振,实实在在体会到实惠便利。

  链接“断点”,空间平台最大化产业“效益”。各级政府为支持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恢复社会生活秩序,落实落细减免商铺租金、提供税收优惠等,致力于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找差距、补短板,实现长期短期效益“双突破”。正如火爆的电商直播“带货”、为鄂“下单”有力激活了产业活力,同时有序有力“带活”了市场经济,多渠道、强链接,最大化产业效益,解决了产销不对路、内需不循环等难题。要以问题为导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多方面、多领域搭建共享适用于产业链、“云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媒体平台,全面畅通内需动态循环,实时“捆绑”空间要素和各项指标,有效链接供与需、产与销、长与短、危与机等之间“断点”。要致力于“六稳”“六保”,落实实业、产业、就业发展“风口”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孵化”基地、农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等的互补动能与综合效益,在更广前景、更宽领域延伸产业链优势,让脱贫成果转化效益始终占领改造升级、平稳转型的“新高地”。

  引爆“燃点”,消费流动最大化治理“效能”。激发消费活力是产业融合发展至今的显著优势,基层治理就是要牢牢把握好群众利益,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消费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等在全面小康路上提供着基础性保障和实时性监测,能够突破“瓶颈”、引爆“燃点”,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治理效能最大化。要在市场行为模式的带动下,多领域配置要素、整合优势资源,有效畅通进货渠道和提供销售支持,为基层组织引领、网格管治赋能增效,发挥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作用,勇开先河、多向发力,将“三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引向深入。

  要精准识别“准入量”,严格把控“退出关”,将社会购买力“燃点”阵地前移,压实主责主业,在抓脱贫过渡期主要矛盾和用科学方法论发现问题、研判风险上动脑筋、下功夫,再动员、再部署,为实现“两手抓”能“两战赢”提供制度保障和治理服务。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三效”合之道在全面小康路上烙印着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卓越智慧,还要在跨地域、跨层级、跨领域、跨部门、跨产业中有更多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探索发现政策与人财物等融会贯通的效应、效益、效能,力求在脱贫成果固本培元的基础上有力抓好统筹协调,有序运转再出发。

篇五: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3000字

  以下是我写的关于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仅供参考:

  [提要]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选择浙江省松阳县为案例研究,从全域视角出发,总结分析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等问题。并提出加强政府主导规划、突出特色主题、打造智慧平台、完善交通系统等四个方面策略,以便统筹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增加农民创收,助推松阳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农民创收

  本文为2018年12月5日丽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8年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打造全域旅游,推进“三旅”融合——以松阳县为例”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顺应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方法。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促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载体,带动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型模式和路径。

  松阳县是丽水市建制最早的县,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

  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前松阳已在全力发展全域旅游,根据“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目标要求,举全县之力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全域视角探索松阳乡村旅游业发展一方面可推动当地产业融合升级,增加农民创收,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丽水建设大花园,把握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机遇,实现“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提供助力。

  一、松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松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松阳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立足超优生态优势和古村人文特色,大力发展高品质生态农业、旅游业和创意文化产业,以做强百亿茶业、复活百座古村、建设百里绿道、办好百场节会、打造百个艺术家工作室的“五个百”工程,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2.039元增加到2018年的17.546元,年均增长9.9%,其中2018年增幅居全省第三位。乡村旅游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松阳依托传统村落特色优势打造高端精品民宿,目前全县共建成民宿(农家乐)500余家,2018年接待游客252.3万人次,经营收入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6%,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迎来春天。

  (二)松阳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松阳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依然尚未成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从顶层设计看,缺乏乡村旅游统一规划,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占大多数,投入少、规模小、分布散、品牌效应差,整体呈现出“小、乱、散”的发展局面。

  2、从产品内容看,旅游产品单一,形式简单,同质化竞争严重,民宿发展仍停留在农家乐水平上,未能充分发挥乡村超优生态和地域文化底蕴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

  3、从产业配套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有待强化和提升,接待能力低。农村交通条件差,民宿客房数量少且档次不高,卫生设施简陋,极大影响了游客体验感。休闲娱乐服务项目缺乏,内容较为单一,趣味性不高,没有形成完善的养、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

  4、从人才支撑看,松阳乡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对旅游创意设计、规划管理、宣传营销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吸引力较弱,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锻炼,服务和管理专业水准都有待提升。

  (三)小结。松阳乡村旅游在村景数量、地域分布和农民创收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的问题,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瓶颈制约。在此背景下,发展全域旅游将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出路,把乡村列入全域旅游的范畴,从全域的视角统

  筹乡村以及城乡发展,最终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以全域视角统筹乡村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策略

  (一)政府主导,构建乡村全域旅游规划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乡村全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差异化的乡村旅游规划导向,完善全域旅游的规划和实施机制,推广基于新技术的乡村规划管理模式。

  1、政府部门应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根据各个村庄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准确定位乡村的发展方向和旅游主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既不盲目开发又不浪费资源,合理布局旅游要素,做到“处处皆是景”,实现景点全域化。

  2、加大力度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向乡村旅游发展倾斜的配套优惠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民自主创业建设经营民宿、种植农产品等的财政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全域建设乡村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全域化。

  3、强化政府在乡村旅游品牌营销、宣传推广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从业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指导制定科学、先进、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千年古县,田园松阳”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服务水准,为乡村全域旅游保证人才输入,实现人才全域化。

  (二)因地制宜,完善特色主题旅游产品体系。因地制宜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松阳田园风光资源丰富、民俗传统保存完整、生态环境优良,要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民俗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绿色健康旅游等。作为名副其实的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超优生态环境和独领风骚的农耕文明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其境域内各个乡村因其地理位置、生态资源、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特色不一,大体分为景村共生型、景区依托型、资源活化型、潜力挖掘型四种类型村庄,要分类施策,科学整合,形成特色主题系列产品。景村共生型村庄资源丰富且周边有景区,乡村旅游相对成熟,但同质化竞争严重,景观条件下降,这类村庄要突出产品特色,避免同质,提高娱乐休闲体验,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景区依托型村庄自身无明显特色资源但周边有景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对景区依赖性强,这类村庄要加强与景区的沟通联系,完善交通设施,实现“村景贯通”,努力发展新业态。资源活化型村庄自身特色明显但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要坚持保护自身特色,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有规划地开发,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跟上。潜力挖掘型村庄自身缺乏特色资源且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可以从文化产品培育角度入手,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打造文创产品特色品牌,促进文旅融合。

  (三)协同推进,打造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体系。松阳智慧旅游发展取得

  了较好成效。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将智慧旅游作为全县重点推进的旅游工作列入“十三五”规划。一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充实全县门户网站上的旅游专题网站,结合两微一博公众号平台,完善全方位宣传体系。二要加强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后台实时监控统计客流量、游客咨询、酒店民宿入住率及旅游收入等数据,整合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并科学调整分配。三要构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为端口,向游客开放景区介绍及门票购买、周边餐饮及预定、实时交通、医疗配套等旅游管理服务,构建集个性定制和金融支付于一體的全域化、综合性旅游交易服务平台。四要探索乡村旅游线上营销模式,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全域民宿线上预定及管理平台、农产品销售平台等,为游客提供旅游OTO服务。

  (四)内外连接,完善全域交通网络系统。交通网络是全域旅游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发达的全域交通网络将为全域旅游打通发展的血脉。近年来虽然金丽温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衢丽铁路都进一步完善了松阳交通网络系统,但复杂的山区地形仍制约着乡村旅游点的交通条件。一要构建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络,争取早日开通高铁、机场等大型交通系统,全面完善大路网格局。二要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加强乡村与城市、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道路交通衔接,设立交通枢纽,建起全域旅游的“微循环”。三要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完善旅游交通专线、自驾风景道、慢行休闲绿道

  等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慢行交通体系”。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是中国首个骑行茶园景区,目前已建有休闲健身骑行环线8.3公里,专业越野赛道7公里,有效串联中国绿茶第一镇——新兴镇和卯山国家森林公园、松阴溪景观带等旅游资源。可借鉴大木山骑行绿道成功案例,结合自然资源条件,打造“松阳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走廊”——特色绿道观光系统。

篇六: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关于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3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考核题目及要求:

  1、在7个论文题目中任选一题。

  2、论文总字数要求在1500字以上〔占总分5%〕。

  3、竭力以自己的语言完成论文的写作〔占总分20%〕。

  5、论文内容质量得分占总分的70%。

  二、论文题目:

  09中医1班级题目为

  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09中医2班级题目为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附格式及打印要求:

  1、统一使用A4纸,单面打印。

  2、封面:要求单独打印,样式见下页。

  3、字体全部用宋体。题目二号加粗〔主标题与次标题字号不作要

  求〕,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字,行距1.5倍。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形势与政策》11年秋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2号宋体加粗,普通不超过20字〕

  班级:┅

  学号:┅

  姓名:┅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

  1.结合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谈你对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

  形势的理解

  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谈谈为什么必须牢牢抓住供应侧结构性改

  革这条主线

  3.结合课程内容,谈谈如何实现由“中国创造〞转向“中国质造〞

  4.结合课程内容,谈谈你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

  话的理解

  1.论思想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2.“双一流建设〞与强国之路

  3.我与中国崛起

  4.一流人材与家国情怀

  1.结合2022年全国“两会〞课程学习内容,以论文形式谈谈大学生

  该怎样践行两会精神

  2.请结合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的讲话精神,论述您对“撸起袖

  子加油干〞的理解。

  3.请结合2022年全国“两会〞课程学习内容,谈谈您对全面深化改

  革的理解。

  1、亚太地区战略形势及影响

  2、亚太地区安全形势和中美关系

  3、亚太地区形势变化及走势

  4、浅析亚太地区新形势下中国和平开展战略进程

  5、亚太地区形势演变对中国周边海洋形势的影响及对策

  丰富的内涵,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强音、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也对当

  代大学生赋予了神圣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人材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效

  劳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军,理应成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力军,成为用中

  国梦凝结当代大学生力量的主力军,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强化

  大学生对自身所肩负责任和使命的深刻认识,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关键词】中国梦;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凝结力量

  党的以来,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并在

  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进行了论述,高度凝炼了我们党

  现阶段的奋斗纲领和目标,凝结了党心、振奋了民心.他还指出,历史和现

  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翼,实

  现我们的开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重要组成,应以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气势与能力,勇担时代赋

  予的重任与使命.高校是当代大学生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应在向当代大学

  生阐释中国梦、用中国梦凝结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

  梦的认知认同、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感知中国梦赋予的历史使命等方面主

  动作为.一、中国梦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内涵

  2022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梦是历史

  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更是青

  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阔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一)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梦唤醒了人们深沉的记忆,是中国化时代化

  群众化的新拓展

  历史是照亮现实、照亮未来的镜子.纵观历史,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的辉

  煌时期,如汉唐时期;也经历了衰落时期,如明朝中叶以后到清朝康熙时

  期.1840年雅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

  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此后,经过无数仁

  人志士170多年的奋斗和努力,现在到了快要梦想成真的时候.可以说,中

  国梦是在中华民族的深沉记忆中孕育而生的,它生长的土壤是屈辱的、苦

  难的,于是也是动人心魄、撼人心魂的.就本质而言,实现中国梦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不是矛盾

  的,而是统一的,其根本都在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是

  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需要.作为当下中国社会的最强

  音,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最高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代化群众化的新成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的新动力,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一样,也同样面临我国如何由大

  国向强国迈进的时代课题,需要解决当前改革开展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问

  题,这些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予以指导、引领实践.因此,中国

  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拓展了新思维、开辟了新境界、指明

  了新方向.(二)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国梦照亮了民族奋斗的进程,是中国道路、中

  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导向

  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在对新中国成立60余年不断探索的经验进行

  总结、对雅片战争后的170余年的开展历程进行梳理、对中华民族5000余年的悠久文明进行传承的根抵上,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

  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正确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如今,“我们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

  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梦以国家强劲开展为现实支撑,照亮了中华民族艰难卓越的奋斗历程,于是是冲动人心、振奋人心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宏扬中国精神,必须凝结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中国道路是最正确途径,中国精神是内在灵魂,中国力量是动

  力源泉,这三者就是“中国梦〞梦想成真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是

  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和谐幸福的道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梦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总和,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结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促进中华

  民族开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

  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力量是56个民族大团结、13亿中国人

  会聚而成的磅礴力量,是一股奋勇拼搏、开辟创新的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因此,以中国梦这一目标导向为

  引领,势必谱写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篇章.(三)从未来角度分析,中国梦描绘了国家开展的蓝图,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新要求

  中国梦是强国梦、复兴梦、幸福梦.党的明确了“两个百年〞的奋斗

  目标.“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分别以建党一百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作

  为时间节点,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说明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

  期奋斗、持续奋斗的过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抵上建成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

  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凝结,是中华儿女共同期

  盼的缩影,描绘出国家开展壮大的宏伟蓝图,于是是鼓励人心、催人奋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是党和人

  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科学统筹我国

  各项改革和建设,有力协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着力推动生产

  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造与经济根抵的相互促进,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中国梦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漂亮中国

  的有机统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之间遥相照应,表达

  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系统推进各项建设、改革、开展的内在要

  求.二、中国梦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青年兴那末国家兴,青年强那末国家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青年群体,应积极、主动担当

  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和使命,志存高远,脚塌实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一)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坚决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坚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梦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当代

  大学生必须坚固树立的远大理想.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坚持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

  机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与理性认同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

  把握根本国情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品德的锤炼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有机结合起来,做一个放眼世界、关心国家,志存高远、追求执着,信念坚决、胸襟宽广的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

  信、制度自信,坚决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敢于担

  当的栋梁之材.(二)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增强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勇于实践的思想自觉、行动自

  觉

  中国梦既表达了国家意志,又表达了13亿中国人的愿望,是每一个中

  国人的梦.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与本领是影响实现中国梦进程的直接因素之

  一.这就要求正处于学习黄金期的当代大学生应珍惜夸姣的大学时光,把学

  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每天比别

  人努力一点点,埋头苦读、刻苦钻研,勤于思量、善于总结,将自己培养成

  为根抵扎实、知识广博、业务精通的复合型人材,为自己扬帆远航、搏击

  青春提供持久动力与能量.坚持三个面向,不断更新知识、学以致用,在实

  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掌握真才实学,增强本领技能,积极、主动在践

  行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奉献青春、奉

  献才干,积极、主动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中、在迎接新技术革命

  的挑战中担当重任,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三)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创造,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艰难

  奋斗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劲,争做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自强者、践行

  者

  中国梦是斩新的梦、远方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发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当代大学生是

  富有朝气、活力、创造力的群体,理应成为创新创造的先锋,在各个领域形

  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超越因循

  守旧的思维,冲破满足现状的藩篱,致力于解放思想、上下求索、开辟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根抵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艰难奋斗的精神,牢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用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从自身做起,从

  点滴做起,特殊是勇于到条件艰难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工程攻关的前沿,干事创业,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让全社会的每一个肌体、每一个岗位都焕

  发出最大的创造活力;以持之以恒的韧劲,用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投入到创新创造的具体实践中,坦然面对创新创造道路上的暗礁与险滩、挫折与失败、苦闷与烦恼,敢于啃硬骨头,甘于坐冷板凳,在立足本职的创

  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三、以中国梦凝结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

  高校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用中国梦凝结当代大学生的力量是一项

  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自身特点与优势出发,在唱响主旋律、筑牢主阵地、畅通主渠道上下功夫,积聚起当代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实践中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正能量.(一)用中国梦凝结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唱响主旋律,着力引导当代

  大学生领略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中国梦表达了中华民族充满自信、大步前行的高昂旋律,是承载几代

  人夙愿、承继先人荣耀传统、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旗帜.用中国梦凝结当

  代大学生的力量,要贯通“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路径、根本保障〞这

  一主线,唱响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1.把握内涵实质.引导大学生深刻领略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把握好国家

  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内涵,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宏扬中国

  精神、凝结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把握好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的本

  质属性,把握好中国梦是对中国古代五千余年文明史的追忆、近代百余年

  屈辱史的反思、新中国开展改革史的回顾而得出的理性思量,把握好国家

  梦、民族梦、集体梦与个人梦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出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挖掘中国梦的历史底蕴、阐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坚决理想信念、铸牢精

  神支柱、夯实思想根抵,进一步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2.做好结合文章.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党的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有

  机融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有机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哺育有机融合,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

  践活动的开展有机融合,与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领略有机融合,与高

  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有机融合,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良

  有机融合,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宏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宏扬实干精神.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是靠脚塌实

  地、真抓实干,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将实现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

  化为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报效祖国的激情;深刻认识每一个个体都是中国

  梦的参预者、践行者、书写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谋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出实效,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梦想;深刻认识圆梦的旅程中可能遇到巨大的阻力、承受巨大的压力,必须以攻

  坚克难的勇气、开辟创新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劲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块

  想、劲往一处使,进一步凝结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二)用中国梦凝结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筑牢主阵地,着力激发当代

  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课堂教育教学是高校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渠道.第一课堂与第二

  课堂共同构成高校育人的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用中国梦凝

  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推动中国

  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注重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在思想政管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解读

  中国梦的历史底蕴、现实意义、时代内涵,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根本保障,深入解读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

  成就、珍贵经验和前进方向,深入解读党的提出的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在

  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故意识地融入中国梦的相关内容,引导师生积极投身

  于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并准确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同时,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不断激发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注重教育方式的实践性.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大

  学生积极参预到各级各类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比方:“梦想

  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方案,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雷

  锋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百姓,匡助他们

  将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将对中国梦的认识、认知、认同

  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行为上,以实践活动传递中国梦,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

  梦,以实干精神托起中国梦.(三)用中国梦凝结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畅通主渠道,着力增强当代

  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自信自觉

  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面向各层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

  大而长远的政治任务.用中国梦凝结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畅通由学校宣传

  教育、教师研究创新、学生学习展示等三个平台共同构成的主渠道,推进

  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把握唱响中国梦的主动权.3.构建学生学习展示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题网站,设立专门的互动专区,既为学生学习中国梦的有关理论及新观点、新论述

  搭建平台,也为学生环绕中国梦的主题抒发自己的情怀、寄语国家的开展

  未来、展示自我才华创造条件,利用网络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共享度

  高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递.以微博为载体,建立由校方微博、名师微博、微博粉丝等共同组成的微博联盟,在微博上发起以中国梦为主

  题的互动话题,并通过微博征文、微博签到、微博接力等多种方式,把握微

  时代的话语主导权,引导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创意广泛参预、展现

  自我,将个人的成长成才梦想统一到中国梦上来,利用微博传播速度即时性、内容自主性、方式互动性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传播.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寓

  教于乐的原那末,举办与中国梦相关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文艺展演、影视展播、毕业涂鸦等主题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预活动筹画、活动实施,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激扬青春、追逐梦想的良好精神风貌,利用

  活动主题鲜明、组织有力、实践性强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

  递.

篇七: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形势与政策专题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罗江产业的选择发展

  班

  级:

  姓

  名:

  2020年11月

  日3“乡村振兴”背景下罗江产业的选择发展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策略下,四川德阳罗江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坚持“旅游为文化树形,文化为旅游铸魂”思路,以古蜀文化为核心,以川菜川剧、乡愁记忆、农民诗歌等特色文化为支撑,形成了以白马关景区为核心的“一核一环三廊”融合发展态势,构建了全域旅游、全域发展的大格局,赋能乡村振兴,谱写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篇章。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只有产业才能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的稳定。根据罗江本地的实情和发展程度,作者认为可以优先发展以下产业:

  一是现代特色农业农业是乡村产业的主体,发展乡村产业,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因此,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各地的实际发展特色农业,把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必须适应这种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资供应、技术推广、农机作业、疫病防治、金融保险。

  三是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将来,城镇化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农村仍会有大量人口居住生活。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生活观念和方式的不断变化,农村的养老托幼产业、物品维修产业、批发零售业、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生活性服务业大有可为。另一方面,从城市人口看,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强,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和良好的人居环境,会吸引大量的城里人回归农村养老、康养、休闲、旅游。

  四是乡村传统特色产业传统土特产品,地域特色浓厚,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有独特的产业价值。因此,要把罗江这些产品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乡土制造”的魅力和效益,这不但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特色化的市场需求,培育形成地方的乡村土特产业,而且能够保护传统技艺、传承民族文化。比如罗江的豆鸡、川菜川剧。

  五是农产品加工业各地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积极发展适合本地产业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比如罗江本地花生、翠冠梨、贵妃枣等。鄢家镇结合自己是罗江“西蜀柚乡、云岭果海”核心镇的现实情况,把当地文化与柚子进行资源整合统一,即在柚子上画上三国人物脸谱和当地风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果品牌脸谱柚子,十分受市场青睐,通过“一带一路”的“快车”,还远销俄罗斯。

  六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需要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基本条件,需要搞清楚你的市场需求和目标群体,需要有创意的设计和巧妙地营销。因此,各地在发展中要认真研究,理性选择。比如罗江可以基于白马关三国文化大力发展旅游。罗江区可以积极发展“农户+专合社”、“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农联”、“农产品+电商”、“农户+工商资本实体”等多种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组织形态。建立农民专业合社、注册家庭农场、建立“农联”实体、淘宝“罗江馆”等罗江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

  七是乡村建筑业要重视发展农村建筑业,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建筑业管理标准,加强农村建筑施工队资质管理,规范农村建筑市场,培育产业大军,树立建筑品牌。

  八是罗江还可继续出台惠农助农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对符合条件的涉农经济实体得到相应的财政奖励或补助,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和农旅融合产业,吸引工商资本到罗江投资,为现代农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政策,资金支持。

  以上八条乡村振兴的产业选择,还可以根据罗江实际的发展状况不断进行优化,不断进行方向的改进,使得乡村的产业更能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为罗江总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篇八: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五篇)

  粮食安全既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一、确保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粮食是人民群众生存和生活必需品,是特殊商品。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对粮食安全,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乐清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县市,应该认真对待粮食问题。“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确保粮食安全任重道远。乐清市存在着“人增、地减、粮食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化趋势,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大量外地来乐务工的人口流入,粮食需求量越来越大。国际国内粮食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全市粮食购销工作就会陷入被动,120万人民有饭吃、吃好饭就难以保障,就会影响全市社会发展和稳定。所以说,确保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二、乐清市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产量减少,粮食消费剧增,产需缺口扩大

  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建设的加快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乐清市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由于种植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比种粮的经济效益成倍提高,于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随着城镇扩容和流动(旅游)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日益扩大,按人均日消费成品粮0.3公斤计算,净增1万人口,年净增原粮消费110万公斤。即使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重视、巩固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粮食产销缺口仍逐年增大。预计“十一五”未全市粮食总产将低于15万吨,总需求为35万吨,需求缺口将达到20万吨。虽然通过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不确定因素很多,粮食安全仍是乐清

  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二)本地粮源缺乏,外购困难多,储备粮源不稳定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本地无粮收购。外购粮食,粮源紧、价位高、损耗大、成本高。2007年,由于全国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产地早籼谷价格大幅上升,乐清市到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采购的早籼谷价格由最初的88元/50公斤,上涨到95元/50公斤。同时,外购粮食不确定因素多,遇到粮食趋紧,交通瓶颈制约和地区间相互封锁,会导致应急状态下粮食流通受阻,影响或加剧县域粮食供应安全。因此,乐清市的储备粮源存在着不稳定性。

  (三)储备粮规模小,缺乏粮源基地,宏观调控能力偏弱

  乐清市还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粮食基地,与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及我省周边县、市等粮食产区虽有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但缺乏稳定性,这对弥补本市粮源不足,造成被动。与此同时,纵观全市的仓储和储备粮状况,仓储条件薄弱,储备粮规模偏小。除中心粮库外,其他粮库设施陈旧,已经不很适合储藏粮食。全市县级储备粮只能保证3个月的口粮销量,根本不足国家规定的销区6个月销量的储备要求,明显不适应全市经济发展。而且,储备粮食均以原粮形态保管,且品种结构单一,再加上全市只有一家大米加工厂,无法直接控制的粮食加工能力和供应条件,缺乏应对突况和自然灾害确保粮食有序供应的有效手段。

  三、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一)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认真落实粮食工作行政领导责任制,强调行政领导对粮食生产负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二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守住淳安县17万亩耕地,依法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三是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水稻品种,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逐步建立可靠的本地粮源。

  (二)依法管粮,促进粮食有序流通

  一是建立健全粮食产销合作机制,扩大调控粮食供应渠道。加大粮食购销的对外合作,建立形式多样的产销协作模式,不断延伸和完善合作领域和机制,积极探索粮食产销合作新思路,争取在主产区建立收购点参与主产区的粮食收购和调运,用于储备粮轮换或本县市场供应。二是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工商、物价、质监、粮食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力度。及时掌握粮食市场动态,超前分析、科学预测、宏观调控,保障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加强对粮油质量的监测,防止以次充好;在粮价波动时期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以规范粮食市场。

  (三)奠定调控物质基础,提高粮食调控能力

  一是加强储备粮管理。粮食收储公司是地方储备粮食的“蓄水池”,不仅需要引活粮源“收得进”,更需要保质保量“储得好”。同时,适当增加地方储备粮食规模,按照国务院“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地方储备粮规模的要求,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和外来人口增长因素,逐步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二是加快市中心粮库扩建工作。扩建中心粮库是走“建仓引粮”之路,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积极主动争取中心粮库扩建工程建设资金,抓紧上马工程,确保储备粮在需要时拉得出,用得上,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做好应急大米加工厂及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根据《乐清市粮食安全应急预案》要求,评审几家资质高、信誉好的粮食经营企业作为应急加工及供应点,常年保持一定数量的周转库存。四是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要及时监测市场动态,研究市场行情和出台一些调控举措,进一步落实应急加工,供应,运输网络。组织实施粮食应急预案演习,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社会危机意识。

  (四)强化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今天,乐清市粮食供求平衡主要靠市场调节,全市60%以上的人口都将“米缸”建在市场上。要充分发挥粮食部门的主渠道作用,掌握粮源,控制风险,考虑储备适当的成品粮,以防应急。粮食批发市场是一个流动的大粮仓,可称为“动态储备粮库”。要繁荣农村粮食市场,大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扶持粮食

  企业拓展农村粮油销售业务,提高农民的粮油消费水平,支持新农村建设。

  [摘要]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本文针对乐清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所采取的四项措施。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一是连年增产基础稳。粮食已经连续18年丰收。2007-2009年,产量是1万亿斤以上,2010-2011年是1.1万亿斤以上,2012-2014年是1.2万亿以上,2015年以来,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就保证了粮食市场的基本供应。

  二是库存充足家底厚。目前国家粮食库存充裕,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的比例超过了70%,小麦库存可以满足1年半的消费需求。企业商品库存增加也比较多,小麦和稻谷商品库存同比增长50%以上。

  三是播种面积连年增。落实耕地保护建设的硬措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耕地用途管制,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粮食播种面积扩大。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0.7%,连续两年增加。2020年,我国农作物复种指数为1.31,双季复种水平提高,提升耕地利用水平。

  四是单产增加潜力大。我国粮食单产与发达农业国家相比还有差距,随着育种技术等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粮食单产水平仍有较大的提高潜力。据2019年调查,我国耕地中低产田比例超过2/3。通过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等,我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潜力巨大。

  五是政策机制有保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正在见效,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随着各地推进政策进一步落地,农业生产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特别是有利于抗御国内外各种风险变化。现在国际市场都是连在一起的,通过粮食和其他原材料的进出口,国际商品

  价格会以输入通胀的方式影响到我们的市场,国际上的自然灾害也会对产量、价格、市场产生影响。我们最关键的是要管好国内自己的事,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切实保证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读懂“9个感叹号”背后的粮食安全之“重”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近日,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中先后用“9个感叹号”对“三农”问题提出“重”要求,既体现了对做好“三农”工作、确保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也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充分认识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坚决扛起维护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坚决守住耕地这个粮食安全的“命根子”,坚决抓好种子这个粮食安全的“核芯片”,坚决支持农民这个粮食安全的“主力军”,切实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必须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底线。“我们土地是不少,但同14亿人口的需求一比,又是稀缺资源!”“各省区市现有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必须保住,不能再往下降了!”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也是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这个数量红线底线,也必须坚决守住“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这个质量红线底线。只有把耕地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才能端牢中国饭碗,我们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绝不能置若罔闻破底线,更不能私搞变通破防线,以“保护文物”和“保护大熊猫”的警醒意识和责任意识,拿出“长牙齿”的硬措施,立下耕地保护的“军令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现有耕地一亩不少、新增耕地一亩不假、乱占耕地一亩不让。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撂荒地”治理利用,全面开展复耕复种,推广秸秆还田、深耕深松、休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模式,全面提升耕地

  质量和农田生态保护水平。要创新耕地动态监测方式,采用田长“实地查”、卫星遥感“天上看”、视频监控“实时管”、公众参与“随手拍”等技防、人防相结合手段,加强对耕地保护的监督,真正让“藏粮于地”落实落细,使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切实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

  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核芯片”,必须坚决发展种业自主自强。“这设备那设备,这条件那条件,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像大豆、棉花、玉米小麦等一些大宗农产品生产,要抓紧研究部署,该扩大产量的要果断下决心,不能让人家拿住我们!这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大事!”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之母,是粮食安全的“核芯片”,也是粮食安全的命脉所在。近年来,我国现代种业“芯片”不断创新突破,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以上,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育种创新水平不高、一些“卡脖子”技术还没有攻克等问题。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确保粮食安全,就是要紧盯种业安全这个核心关键,围绕“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总目标,全力以赴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加快完善种业产业链、强化种业科技链,打造种业创新链,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新机制,通过资源、收益共享等方式,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贯通,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自主创新和科技支撑,突出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基础品种培育技术创新,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科研团队+实验基地+农民”的种业发展新格局,推动“藏粮于技”落实落地,为守护粮食安全插上科技的“智慧翅膀”。

  农民是粮食安全的“主力军”,必须坚决支持农民种地种粮。“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奖补力度,决不能让重农抓粮吃亏!”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大部队”。粮食是由农民来种的,从目前看,2亿多的小农户仍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农民是农业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只有充分调

  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才能更好地增加农民种粮的信心,粮食安全才能有保障。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农业的价格和补贴政策,以生产补贴、专家指导、耕地轮作等政策的“组合拳”激活农民在结构调优上的积极性,不折不扣、不差毫厘地把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真正在丰产增收的实惠中切身感受种粮的收益,增强种粮信心、激发种粮动力,切实提高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让农民愿种粮、爱种粮、种好粮。要强化农民种粮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精准服务,充分发挥好农民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发展,提高种粮综合效益,有效促农增收。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步伐,强化农民种粮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筑牢粮食生产的基石,切实为发展粮食生产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4稳走“三步好棋”端牢“中国饭碗”

  芒种刚过,正值水稻拔节生长之时,沃野上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仓廪实,天下安。一直以来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走稳“三步好棋”,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的强大动力,能够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

  走巧“大局棋”统筹谋划,有“合力苦干”的凝聚力。“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从来都是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在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从政治的高度讲粮食安全、抓粮食生产,要求我们务必学深悟透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论述,提高政治领悟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提高政治执行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工作不是曲高和寡的“个人独奏”,而应当是党群一心、众志成城的“群演合奏”。在无数成功案例中,“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只有合力攻坚、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才能无往不胜。在乡村振兴工作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怀揣一颗真心、带着一片真情,用真心真情

  感化群众、用实际行动带动群众,增强凝聚力,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走好“创新棋”科技发展,有“善干巧干”的新能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现阶段正在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激活广大农村地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工作不能按“老样子”办,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形势,跟上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现实需要。伟大的育种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位一心一意让大家远离饥饿的耕耘者,正因为他的创新思想以及在科研育种上的深知灼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农业创新者。在技术创新上,要依托作为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起到战斗堡垒作用的基层党组织,用活“线下+线上”互通的方式,用好远程遥控、移动大数据、互联网平台等服务载体。在粮食生产实践中,要将就近服务与远程服务相结合,让农民对农业农村具体问题有直观认识,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为处理农业问题带来便捷。

  走好“民生棋”坚定信念,有“真抓实干”的保障力。“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粮食安全工作需要聚焦民生实事。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和强化党员的先锋意识,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主动亮出身份,主动认领任务,以实际行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为民服务。以奋斗姿态为民谋幸福,为人民群众办好实事。在实践中,推动乡村振兴的民生实事项目清单,把民生事一件件办好。面对新时代考卷,党员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才能更好接地气通民心,重实干聚民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心怀“国之大者”,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坚决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5“三心三感”端牢“中国饭碗”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者”。“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永葆为民初心、坚守持久恒心、常怀忧

  患之心,把粮食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筑牢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根基,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端牢“中国饭碗”,要增强使命感,永葆“念兹在兹,枝叶关情”的“为民初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旗帜上,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从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到新时代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以百姓心为心,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民之所忧必念之,民之所盼必行之”。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嘱托,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守好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任凭国际形势如何变幻,始终确保14亿中国人民到点开饭,吃得饱、更吃得好。

  端牢“中国饭碗”,要增强责任感,坚守“稳字当头,重农抓粮”的“持久恒心”。“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以食为先,百姓吃饭大于天,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到“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从“四化同步”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1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9年聚焦“三农”,我们党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新时代党员干部要自觉扛起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好创新先手棋、打好种业翻身仗,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面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的餐饮浪费现象,党员干部当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厉行节俭,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端牢“中国饭碗”,要增强紧迫感,常怀“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忧患之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粮食产量高位运行,但粮食消费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放眼世界,全球疫情跌宕蔓延、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

  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永恒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容不得半点闪失,不能指望国际市场,粮食安全花钱买不来。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对粮食不能犯健忘症”,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是良田,使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守好粮食生产“命根子”,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基。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振兴 乡村 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