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来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及当代走向

时间:2022-05-30 17:55:02 党史学习 浏览次数:

摘 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渊源流长,其中民族史学作为中国史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专门分科,其从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漫长之路,一路走来,现代史学从一开始的和传统史学如影随形,到慢慢摆脱政治史的束缚,直到现在基本完成现代化的转型。一般认为中国现当代的民族史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进化论史学原理等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是本文中,笔者将追根溯源,从明清时代开始分析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以及当代的走向。

关键词:民族史学;百余年来;发展;当代走向

中国有着悠久的民族史撰述传统,自秦朝实现大一统开始,无论是正史还是各种地方史志甚至是少数民族文献中,都能找到大量关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方面的记述。而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史学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了现代化倾向,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一、明清时期民族史学的发展

本文讨论的是百余年来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但是笔者还是决定对我国民族史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明清时期,进行一番探讨。

首先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在官修的各种史志中,和民族历史地理的资料都相当丰富。无论是对前朝的历史进行补撰或是新修,基本上都为少数民族立了传,这为现代人研究民族史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在明清两朝的大型编年体史料长编《明实录》和《清实录》中,对两朝的各方面大事都进行了详尽的记录。除此之外就要提到方略体史书,无论是官方修纂还是个人编撰,基本上都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地区政治和军事活动进行了详尽的记载。

另外,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的王朝,其少数民族策略与少数民族王朝清朝自然相去甚远,再加上清朝有时第一个和西方文明多方面碰撞的朝代,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两者分开论述。

首先我们来看明代的情况。明代作为汉人的王朝,其对于民族史学方面的记载主要存在于对边疆史地的考察中,在研究边疆史地的同时,对居住在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详细的考察。另外,明代因为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较快,国内社会稳定,大批文人墨客四处游历,其在游历是留下的文章笔墨也对民族史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例如伟大的历史学家徐霞客,其在游歷广西地区时留下了20万字的《粤西游日记》,在贵州游历留下了3.2万字的《黔游日记》,还有近30万字的《滇游日记》,这些都是现代人研究明代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资料,再加上徐霞客在游历时喜欢搜集查阅甚至抄录各种资料,使得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得以流传至今,广为人知。

可以说明代的民族史学是与地方史志相结合的撰述著作。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清代的情况。

清代的统治阶级对于自身统治的忧患意识过于强烈,这就导致了闭关锁国的国策以及繁琐考据、不问世事的乾嘉学风。一直到道光咸丰年间,随着鸦片战争,国门被敲开,伴随着列强的入侵,有志之士开始谋求保国固土之法,将目光投向了边疆民族地区。考察边疆地形,探索治边良策,以研究边疆民族历史地理为依托,注重经世致用之风逐渐兴起并深入文人士子的心中,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伴随而生的大量地方史志材料,弥补了中国民族史在蒙古,新疆,等地区在民族风尚以及地理方面的空白。虽然当时这些内容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国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沙俄的侵略本性,早做准备,但也不能忽略这些文献流传至今对于中国民族史的补充作用。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

上文提到清末的民族史学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国固土,但是随着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史学革命”的旗帜就已经出现在了我国的学术界,再加上梁启超、王国维等史学大家的奔走呼吁,国外的实证主义和进化论观点开始走入学者们的眼帘,并逐渐深入人心,促使学者们开始主张用大量确凿的史料来研究历史。在这种从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民族史学也开始突破原有体系的束缚,不甘于政治史的附属地位,逐渐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出现,这被认为是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史学的萌芽。

随着萌芽的出现并蓬勃生长,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史学家们开始摒弃原有的民族差异,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民族、种族、国民等词语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整理并串联中华民族的起源及发展,吸引人们重视民族史研究的同时,不断总结、完善已有的民族史学观。可以说在这段时期,梁启超为首的史学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建立及发展,再加上西方进化论史学理论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一大批学者踊跃地参与到了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发展中。这些学者在中国传统的历史观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史学理论,补充和构建近代中国民族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一些西学归来的年轻学者,其相较于老一辈史学家,思想更加新颖灵活。在这种大环境下,对于“民族”这个概念的理解,民族史的分期问题,民族起源、分类、构成等问题开始被摆上台面进行研究并逐一解决。

可以说在大量学者的努力之下,中国民族史学的基本框架被构建了起来,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深入人心,刚刚起步的中国民族史学依然是以历代的中原王朝作为中心,以汉族作为主线,这也就使得在某些问题上难免有失偏颇,对于各种资料的发掘与整理也不够充分,甚至存在些许误解。

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

上文说到刚刚“蹒跚学步”的中国民族史学依然存在着不小的问题,而随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引入以及新中国诞生后,人民政府承认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承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等举措,中国民族史学开始真正登堂入室,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中国少数民族识别问题以及如何对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等问题开始被重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1956年开始,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多学科的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这次大调查极大的充实了我国的少数民族资料库,较为完整地记录了许多行将消失的少数民族社会面貌。虽然受当时不稳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民族史的研究和民族史学理论的发展被极大的限制,但是在这过程中收集的大量资料,为新时期民族史学研究和民族史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除此之外,在唯物史观的影响下,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也逐渐问世。

随着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树立,中国的民族史研究也迎来了高潮,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五六十年代民族大调查的资料开始被广泛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了第二次民族大调查,使得民族史更加详实丰富。

四、结语

追溯百余年来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中国的民族史学是在坎坷中曲折前进的,分析该过程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民族史学的当代走向必然是要结合人文社会科学,顺应历史学的发展潮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建立新的学术生长点,是中国民族史学始终保持活力。

参考文献:

[1]陈春晓,温拓.中国民族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创新与发展”综述[J].民族研究,2018(04):117-119.

[2]汪受宽.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分期[J].史学史研究,2018(02):70-79.

[3]管彦波.百余年来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及当代走向[J].青海民族研究,2016,27(03):120-124.

[4]史金波.中国民族史学史刍议[J].云南社会科学,2014(06):152-160.

推荐访问:史学 百余 中国 当代 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