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8例诊治体会

时间:2022-04-02 11:28:21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较少见的胃肠道肿瘤,2004年1月~2011年9月收治GIST患者8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42~75岁。其中胃间质瘤4例,小肠间质瘤2例,肝脏原GIST 1例,盆腔原发胃肠间质瘤1例。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消化道出血2例,小肠套叠1例,其余均无何症状,仅为正常健康体检时通过腹部B超及CT检查发现。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1例是胃出血,当时行胃镜检查未发现胃腔内有病灶,后待出血停止后,行腹部CT检查发现胃壁外生性肿块;另1例是小肠反复多次大出血,每次均伴有失血性休克。行胃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均未发现有异常,后待出血停止后,在外院行小肠镜检查发现空肠内有一肿块。小肠套叠患者在行肠套叠还纳术时发现套入回肠内有一肿块。

治疗方法:本组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在发现时已属晚期,行剖腹探查时,发现肿瘤与周围组织浸润粘连紧密,已无法切除而关腹。但此患者术后即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至今已有7年时间,仍然生存,疗效极佳。其余7例均得到手术切除。7例中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2例,肝脏及盆腔包块仅行单纯包块摘除术。

结果

8例患者的病理结果:胃间瘤4例,小肠间质瘤2例,肝脏及盆腔包块均为原发胃肠间质瘤。均为低度恶性。此8例患者均未放、化疗。其中2例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余6例未行任何辅助治疗。8例患者均存活,且生活质量良好。

讨论

GIST是一组独立来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其发生原因不详。术前不易得到确诊,需经术中或术后病检证实。其发病率约1~2/10万,最常见的是胃间质瘤,60%~70%,其次是小肠间质瘤,20%~30%。胃肠间质瘤多发生在成年人,男多于女[1]

GIST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及消化道出血。本组患者表现为腹部包块5例,消化道出血2例,小肠套叠1例。故定期体检行腹部B超CT检查,有助于胃肠间质瘤的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极少见的异位生长的GIST,术前极易误诊。本组1例女性患者,术前发现在肝左外侧叶与胃小弯间有一包块,与肝及胃关系均极为密切,考虑是胃间质瘤,但术中发现其来源于肝左外侧叶,术后病检是胃间质瘤。另1例男性患者,术前盆腔包块考虑是精原细胞癌,但术后病检证实是胃间质瘤。所以对于腹腔内不明来源的包块,要考虑有异位生长的GIST的可能。

因为GIST对于放、化疗均不敏感,目前GIST的治疗手段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至于手术切除的范围,是否按照恶性肿瘤标准行根治性切除,尚可讨论。本组患者中,3例仅行胃大部切除术,未进行淋巴清扫;小肠间质瘤的切除也仅是距肿瘤远近端各5cm的部分切除;肝脏及盆腔包块仅行单纯包块摘除。上述患者随访至今,均良好生存,无复发表现。所以认为,胃肠间质瘤(GIST)因为极少有淋巴转移,手术方式可按良性肿瘤切除即可。本组患者均未进行放、化疗。

虽然GIST对于放、化疗均不敏感,其治疗手段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近年来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应用,对于GIST的患者来说是一大福音。甲磺酸伊马替尼问世前,GIST预后较差,复发率85%。5年生存率<35%,应用后5年生存率>50%[2]。本组中有1例患者,当时手术时肿瘤与周围组织浸润粘连紧密,已无法切除,仅行开关腹。但此患者术后即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至今已6年,多次复查腹部CT,发现胃间质瘤逐渐缩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渐趋清晰,患者生存质量良好。说明甲磺酸伊马替尼对于GIST确有良效。甲磺酸伊马替尼与手术联合,应是GIST治疗的标准方案。

参考文献

1周学民,刘浩.胃肠间质瘤11例诊治体会.临床外科杂志,2005,13(7).

2廖世兵,秦叔逵.格列卫新辅助治疗胃肠间质瘤.临床肿瘤学杂志,2004,9(3):244-246.

推荐访问:诊治 胃肠 体会 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