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智能研究院:搭建高端协同创新平台

时间:2022-06-06 13:0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在合肥市“政产学研用”推进智能制造产业的布局中,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是一个重要的高端协同创新平台。“它的成立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成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合肥市经信委装备工业处处长韩临曦介绍说。据悉,研究院一方面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引进校友资源、企业资源,一旦实验室里的技术成熟,达到可以产业化的程度,就地实现转化,变成生产力。

明确创新方向 推进智能制造

发展智能制造必须突破技术瓶颈,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研究院甫一成立,就与合作共建企业代表阳光电源公司、合肥三洋、长源液压、晟泰克、华升泵阀、巨一自动化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合肥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晓安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研究院的定位是围绕“提升智能制造产业竞争优势”一条主线,确立了优先发展5大重点领域:“高端智能装备(高端数控机床、3D打印、工业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现代显示及新能源汽车方向)、新材料及制备工艺、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分布式发电与微网技术、新能源电力系统与控制)、健康及医疗设备、物联网及大数据”;优先建设4个中心:“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中心、产品检测分析服务中心、产品设计服务中心、公共计算服务中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培育转化、质量检测评定、产品设计服务、公共计算平台、产业发展智库”等七大功能,成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引擎、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

张晓安说,中国各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需求正逐渐明朗。目前企业的主要诉求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人才的缺乏。目前,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高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无法满足企业走向智能化的需要。二是核心技术的需求。新常态下,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机器人等等多种新技术的持续演进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而这些都是目前国内企业正在掌握或尚未掌握的核心技术。例如,欧洲和日本目前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供应商,ABB、KUKA、FANUC、YASKAWA等4家公司占据了中国市场60%-80%的份额。而中国企业多为系统集成商,单元产品和核心部件都要从欧美日进口。此外,产业配套能力也严重制约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61%的企业对配套企业的产品质量不满意。

张晓安说,发展智能制造,首先要清楚地知道它的内涵。智能制造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并不只是将生产设备简单地智能化。现在常被提及的智能工厂只是“智能制造”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智能制造之下,传统的制造流程将被重组,其目的是要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其中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与设计,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信息接入与共享、售后服务的快速响应等环节与智能工厂一起,成为智能制造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所以,智能制造应该是一个从产品需求采集、概念设计、详细设计、生产、销售、维护服务等一个涉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甚至多生命周期的过程。他说,数字化和自动化并不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系统会根据实际情况智能调整,这样的系统是越用越好用的,传统的机器或系统其性能在使用中是不断退化的。此外,智能制造体系下的机器或系统具有容错功能,即使环境异常或使用有错,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仍然能够正常工作,这是仅凭数字化和自动化难以实现的。

建立良好机制 提升创新能力

研究院已建成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平台、成果培育与转化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除了确立智能制造的创新研发方向,研究院还在人才培养、成果孵化、运营模式等方面建立良好的机制,为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做好充分的准备。

张晓安说,发展智能制造要注意把握好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突破技术瓶颈。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如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机器人等关键新技术上仍需下大力气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

二是必须自主创新,实现核心装备、零部件的国产化。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强化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提升重大装备、技术的集成创新能力。需通过自主创新攻克重点领域技术难题,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三是必须开放合作,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争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

四是切忌盲目投资,一哄而上。企业推行智能制造,必须慎之又慎。毕竟发展智能制造的条件要求很高,盲目发展的风险很大,一定要根据自身能力,扬长避短,突出重点。

五是提升传统产业素质。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系统配套条件和环境的支撑,而且将加速全行业的由大变强。

六是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企业的软实力。软实力不仅体现在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还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作风素质、精神面貌和企业文化等隐形资源来协调联动。

据了解,针对企业最棘手的智能制造人才短缺的问题,研究院将针对性地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研究院从2015年入学的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与通讯工程、电气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每年招收500名入驻研究院。对于这些研究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如,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模式,培养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材;订单模式,培养企业生产和研发工作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多方合作模式,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在职、脱产等模式,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水平和能力的多类型人才。

为了促进产学研的技术更好更快地转向产业化,研究院还建成“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辐射全国”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平台、成果培育与转化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张晓安介绍说,技术转向产业化的运行模式可细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成果孵化。对入驻研究院的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将利用校友及社会力量为孵化企业提供各类支持,积极推进孵化服务的社会化。探索各种有偿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有偿孵化服务促使孵化器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使在孵企业能获得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个性化孵化服务。

二是成果转化。以服务为基本,以共享为核心,从管理、运行、保障3个方面为入驻研究院企业、团队提供帮助。对研究院能够利用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战略重组与优化,运用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创业保障系统,通过对科技成果信息、技术交易、工程化中试等服务体系的整合与建设,完成入驻团队、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技术研发。以国家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重点开展智能制造中“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及制备工艺、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健康及医疗设备、物联网及大数据”等5大技术领域应用研发,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解决智能制造中的若干核心关键技术问题。

推荐访问:协同 搭建 研究院 创新 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