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院前急救体系的探讨

时间:2022-06-04 12:5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关键词】急诊医学;急救;探讨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1-0121-02

院前急救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急救医疗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院前急救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生命、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在解析国内院前急救体系的前提下,探讨如何建立院前急救体系。

1意义、目的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急诊医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急诊急救医学事业的发展,院前急救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院前急救系统是集医疗性、社会性相统一的紧密救助体系。这个体系具有整个社会的广泛性。因此单靠医疗系统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经过全社会的关注,才能取得满意的社会效益。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水平也随之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大大增加。交通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出现,突发事故不断发生。使院前急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显得格外重要,已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就“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的灾害救援及急救反应,以及近年来我国多发的“矿难”、“海难”、化工厂爆炸环境污染、火灾等事件发生后急救反应来看。吸取其得与失经验对促进我国灾难急救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院前急救开展得如何,反映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医疗水平及公共福利的综合能力,关系到高危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降低突发病者的死亡率。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建立和完善院前体系,提高急救效率,以适应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院前急救体系,还只是一个经医疗急救中心为主的传统的医学模式用于社会。虽然近几年来,在城市及部分农村建立了社区服务网络,但还没有发挥院前急救的网络作用。我国地大物博,幅源辽阔,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无论是从人口还是从土地面积上看,农民在我国还是大多数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医疗服务水平也有待发展。在城市院前急救开展的较多,边远地区及农村发展较少或没有发展。因此,我国院前急救发展的不平衡。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拥挤的交通,狭小的空间,日益增多的社区意外事件以及城市居民对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由于限制的交通,人员的素质,现有的急救系统逐步显示出诊急救反映时间长,服务单一,社会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不高,服务特点没有完全体现的缺陷。故急救中心未能很好的发挥院前急救的作用。据统计,80%的院前急救事件发生在院外的现场、城市社区、农村的村、屯、乡镇。整个社会逐步步入老龄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2%,其中孤寡老人约为24万,患病率达70%以上,45%的老人需要急救服务。在农村及边远地区,由于医疗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及文化程度的差别,有一大部分患病后得不到及时治疗。以及随着科技的发展,农药的使用增加了农药中毒的机会。在这样地区也需要院前急救。高速公路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扩大,突发事故、事件的发生也随之增加。

每年需院前急救仅心梗和心源性猝死有88万例,而交通事故死亡5万余人,受伤16万余人,各种灾难死亡和受伤的人数逐年增加,主要涉及心、脑、肺复苏及创伤,其他较少。我国每年需院前急救的病例数量是巨大的。就目前院前急救普及范围扩大才能满足需要。

目前的120急救系统仍处于被动的呼叫状态,不能合理安排力量,急救医生缺乏与各基层职能部门的联系。在城市已基本建立了以急救中心为主的120系统,在农村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建立。在较大的城市由于道路不熟,经常出现地点误差而使急救时间难以缩短。可见,院前急救体系的建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3建立与发展

近年来城市医疗改革的重点是区域卫生规划指导下,合理分工和功能定位,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农村改革还没有普及,尚无成熟经验。社区卫生服务是新世纪城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国多数地区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步阶段试点和扩大试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迅速发展。

3.1院前急救网络的建立 如何能有效地将120急救系统与社区医疗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建立院前急救体系的关键。院前急救包含二种含意:一是从病人发病之初或遭受外伤之际时,即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初步及时的处理,或抢救起到防止病变加重或伤势加剧作用。二是将急诊病、伤员经过初步恰当的处理在监护下安全送到指定的接受医院急救室。一方面可以发挥120系统网络通讯及急救经验的优势,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取长补短,提高全民医疗防治和紧急救助的整体水平。

3.1.1建立网络、急救站 在基层:城市以社区、农村以村屯为基本单位与120急救指挥中心建立网络急诊呼叫系统。城市120以市设中心,以区或片设分中心。农村以县设中心,镇设分中心。即三级、二级、一级中心的网络结构。在基层单位设“全科”急救站,其区别于传统急救站的最显著特点是能联合社区职能部门,与当地居民委、消防、社区务业服务公司建立合作协议,把普及医疗急救技术及社会救援脱险知识融入院前急救的日常工作中。建立基本单位(社区、村、屯)急救服务站——120急救中心或分中心——医院急诊室,三级院前急救网络体系。把120院前急救网络、急诊学科、社会急救管理同社区服务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展“社区急救医学”。

3.1.2人员的设定 各中心的人员要相对稳定,应由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组成,配备相应的护理人员,在基层要培养“全科医师”以适应基层救治工作的需要。全科医师要求在掌握其他科系技能的基础上以循环技能为主。各中心成立急救组:由急救医师、护师、司机各一名,担架工2~3名组成。

3.1.3职能 各网络环节要建立医生值班制度。全科医师应会运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三维诊断分析急诊病人,制定以病人为中心的院前医疗政策,建立医师(急救)与社区全科医师的合作机制,彼此充分交换信息。全科医师参与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掌握本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等。做到心中有数,对重点病人进行长期监测,通过合作使院前急救-院内抢救-社区康复-社区医疗监测一体化。即全科医师负责现场处置,急救医师负责运送途中的监测,中心医师的基本处理的各尽其责的职能。同时开展健康教育。社区居住人员的健康状况如何与全科医师的技能考核相结合。

3.2急救医生的培养 急救医师都是第一到达抢救现场的医务人员,突发事故、灾害、疾病的出现各种各样,没有固定的单一科系之分。因此,急救医师的“全科”水平如何关系到抢救成功率的高低。目前,我国在已成立的急救中心配备了各科医师,但满足不了急救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全科医师的工作势在必行。①在有条件的院校在急诊医学教育中培养全科医师开设全科医师课程。院前急救病种多,病情危重,多系统损害,涉及多学科。因此,必须加强急救知识的学习。②临床实践在各学科中要有计划的轮转,突出重点,内科要以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为主。外科要以普外科、骨外科、脑外科为主。妇科以接生为主。儿科以常见症为主。掌握并熟练静脉输液技术。全科医师要定期到医院各科系进修,在急救中心学习,上级卫生部门对他们定期考核。使之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3.3交通工具、急救物品的配备 配备先进的救护车。有条件的大城市配备直升机以应急突发灾害事故的发生。交通工具内要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各种抢救设施齐全、药品齐全、定期检查,每次出车后立即查验,随时补充。明确交接班制度,还要有交接班的监督制度。要设置先进的通讯设备。在院前急救网络中时刻保持通讯畅通。急救网络中的司机应在本区的道路、地点时刻明确,做到每次出诊准确无误。

3.4建立应急预案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剧增,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也随之上升,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国家紧急事件应急预警是完全必要的。各级政府行政管理与当地的公安、消防、环保、医疗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紧急事件指挥中心系统,并制定应急预案。从上到下,形成网络化。开展灾难医学教育培训,提高救援人员对灾难的应急能力。目前,我国从上到下也成立了一些应急指挥系统,但从近年来我国多发的“矿难”“海难”“火灾”及重大爆炸、环境污染后的急救反应中,还存在着不足。因此,应急预案的实施要靠各级网络的配合,各级主要领导的重视,单靠卫生部门是不够的。

总之,通过了解国内外重大灾难事件的应急反应,我们应该认识到21世纪的院前急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应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同步,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社区急救医学,提高院前急救网络的整体水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急救 探讨 体系 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