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机场航空军事运输保障研究

时间:2022-06-03 19:1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民航机场具有双重属性。把握民航机场建设、改造和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建设中积极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思想,对于军队航空运输建设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本文针对民航机场的发展现状,及其航空投送保障网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大家进行沟通。

关键词:民航机场;航空投送;机场网络;交通运输

一、民航机场规划发展现状

(一)民航机场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1.机场规划建设高速发展。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机场建设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新建、迁建机场70余个,改造、扩建机场80多个。截至2009年底,中国内地颁证运输的机场达到166个,其中飞行区等级4E及以上(可起降B747飞机)的大型机场就有30多个。

2.运输机场建设步伐加快。

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运输机场建设步伐逐步加快。截止到2010年,全国运输机场密度增加到每十万平方公里 1.6 个,机场布局调整正在逐步完善,为战略航空投送基地建设提供了基础性平台。

3.是输送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随着机场设施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旅客输送、货物运输和机场保障能力逐步增强。2010年国内14个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1千万人次。上海浦东机场货物吞吐量达254.3万吨,位居世界第三。民用机场保障能力的提升也为国家应急救援、抢险救灾、医疗救护等应急救助行动提供了优质保障,在重大事件应对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民航机场建设的发展潜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航空运输的地位不断凸显,现有机场设施容量趋于饱和,亟待新建、扩容,为民用机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发展潜力巨大。

1.全面借助新建、改建的有利时机,提高机场容量和保障能力。

根据我国机场未来十年规划,在2011—2020年间,国内将新增机场70 多个,侧重东北地区及东部交通不便区域的建设投入。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趋于饱和的机场大力提升容量和保障能力,提高机场的现代化程度。

2.借助布局调整的关键时期,构建合理高效的机场网络。

重点建成区域性枢纽机场和干线机场。逐步完善机场功能,构筑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机场密集区域。通过新增机场的分期建设和既有机场的改、扩建,整合区域航空资源,共同构筑覆盖全疆域的投送保障基地网络。

二、依托民航机场构筑航空投送保障基地网络体系的基本途径

(一)紧贴航空运输保障的实际需求,依托民航机场积极构建结构合理、要素完善的保障基地。

1.完善保障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投送保障的“兼容性”。

根据军用和民用客、货机的不同要求,对民航机场设施进行配套改造,实施场地改扩建,跑道和滑行道的加长、加宽、加厚改建,以适应各机型的起降、滑行需要。在新建机场中贯彻好保障需求,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工程技术指标和各项参数,切实提高机场保障设施的兼容性能。

2.完善保障物资预置储备,提高投送保障的“持久性”。

战时,航空投送将成为兵力和物资应急输送的主要支撑力量,投送保障基地担负的任务繁重,物资器材消耗量较大,必须在民用机场改建中对物资储备进行合理配置。在扩容改建中注重对航材、油料及物资仓库的建设,建立符合保障需求的储存、供应、保障系统。

3.完善航空投送保障装设备配备,提高配套保障的“通用性”。

从航空投送的客观需要出发,积极适应配套保障要求,配备功能多样、通用性和机动性好的机场保障装设备。要为民航机场配备应急机动性强、体积小、通用性好、适应战时恶劣条件的多功能保障装设备。立足现有条件,对老旧保障装备实施技术改造,逐步提高保障装备的整体通用性。

(二)立足航空战略投送的总体布局,构建功能完善的保障基地网络。

1.从民航机场网络规划新建环节入手,全面融入航空投送“硬需求”。

要将全疆域的航空战略投送建设与国家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有机融合,以保障投送的战略考虑为中心,以构筑配套完善的保障基地为落脚点,贯彻好投送需求。在规划初期就要把握机场选址、设计等环节可塑性强、军事需求落实能够一步到位的特点,由空军与国家、地方民航机场建设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根据战略地位、区域特点、任务要求、交通路网状况等具体特点,有针对的进行规划调整,有选择的配备地下指挥所、运输机掩蔽洞库、地下油料储备库、飞机检修维护设施、夜航盲降系统、重装备装卸设施、军事物资仓储等硬件设施。力求在建设之初将“军事硬件需求”落实到位,确保跑道与滑行道强度规格,停机坪、油库容量等均能达到军用标准,既能满足民用客货飞机起降,又能满足大型军用运输机起降和大批量航空投送需要,为长期的战略和应急航空投送提供保障。

2.从民航机场扩容改建环节着手,满足投送保障的“完善需求”。

借助民航机场布局调整、增设扩容的扩、改建时机,结合民用机场的规模和条件,以人员输送量、货流吞吐量等规模标准进行区分,逐一采取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对中、小型机场新建部分军用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增大容量、流量;对大型机场和军民合用机场,要切实加强大批量、饱和情况下的输送的装卸载能力建设,尤其要侧重主要战略方向的民航机场强化配套建设。通过对军事诉求的扩容改建,形成规模投送保障能力,为国家和军队快速应对战争准备和突发事件打牢基础。

3.在使用维护和配套管理上下功夫,全面兼顾军民双向的“平战需求”。

按照“借鉴、结合、变革”的思路,由空军军交运输管理部门、地方民航机场管理单位、当地交通战备部门、周边具有潜在输送需求的部队等多家联合,对机场的使用、维护、管理提出各方需求和意见,完善制度措施,实现用好、管好、维护好的目标。军地多方联合,多头并举,以强点固基及根本,完善基地保障勤务功能;以建点联网为提升,确保区域保障基地分布科学、平衡、完善;以融合联通为拓展;实现军、地联合的全域投送保障网络体系,全面适应“全域到达、全域部署”的航空投送保障需求。

(三)围绕航空投送保障基地网络的构建需求,完善系统支撑的“软件”配套建设。配套保障基地体系的建设必须基于民航机场网络,依托空军航空投送的建设、管理、保障等既有模式经验,进行创新变革和发展,逐步摸索和建立完善相应的配套体系规范,以此强化基地保障投送的职能。

1.以空军保障模式改革探索成果完善基地网络构架。

要想发挥民航机场作为航空投送保障基地的功能,以其现有的部门设置、机构组织等模块是远远不够的。要将空军部队在战备训练、应急任务保障中形成的成熟模式作为基础框架,丰富力量构成,强化保障职能,探索模式机制,通过空军和民航系统的借鉴融合,实现基地化保障、网络化保障。

2.以空军军交运输网络实现快速投送和部署。

保障基地只是战略投送的中转站,前有部队集结、物资筹措,后有快捷输送、机动部署,这三个关键环节是影响投送效率和任务执行的核心。要使民航基地化的投送保障与前后两个环节实现无缝对接,就要充分利用联接部队、战场阵地、储备仓库、站台、港口、码头的交通运输保障网络;充分利用空军军事交通运输保障力量实现装载、投送、部署的畅通高效;充分利用双方的协调与合作满足投送部队多点、多路快速集结、快速部署的需要。

3.以战时保障需求为依据建立动员准备机制。

作为航空投送保障的网络体系,其各个保障基地必须编制符合战时投送保障需要的方案预案。各保障基地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民用机场战时保障方案拟制参考提纲》为依据编写拟制方案。要按照方案组织战时模拟演练,逐步顺畅保障指挥关系,提升保障能力,细化防护防卫和抢修措施,确保战时机场各项保障工作顺利实施。

推荐访问:民航 机场 航空 运输 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