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诊治措施

时间:2022-04-12 10:18:05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通过了解近期渔业生产情况、现场观察预判鱼体病情和进行病鱼个体检查等方法诊断鱼病,及时发现、准确诊断、采取合理措施对症施药,从而达到预期防治效果,避免鱼病蔓延给养殖生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关键词鱼病;诊治措施;生产情况;病情预判;个体检查

中图分类号 S9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9-0365-01

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鱼病防治是保障养殖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引起鱼类患病的因素很多,有水质、水温等环境因素,有放养密度、投饲、操作损伤等人为养殖技术因素,还有病原体侵害的生物因素和鱼体抗病能力的自身因素等。一旦发生鱼病如不能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和采取合理措施,将会导致病情蔓延而给养殖生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在生产工作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三步走”的措施来诊断鱼病,能较好了解和掌握鱼病发生的病情病因,对症施药,从而达到预期防治效果。

1了解近期生产情况

1.1鱼病发现及病情发展情况

询问近几天天气变化及鱼群活动情况,了解发病时间、病鱼品种、异常表现和死亡情况及程度,初步判断病情。一般寄生虫病扩散缓慢,死亡率低,而池鱼不分品种大面积突发死亡,则有可能属中毒现象。

1.2养殖生产管理措施情况

鱼病的发生与养殖管理措施有很大关系,包括鱼种来源情况,是否采取了鱼种消毒措施,鱼种运输造成鱼体损伤和投放时水温温差过大,均易造成鱼种得病或死亡。养殖规格是否大小不均,瘦弱的鱼易患病。品种搭配比例是否合理,由于食性不同,如果混养比例不当,则不利于鱼的生长。养殖密度过大,易造成缺氧和鱼类摄食不足,因营养不良而致病[1]。同时了解投饲情况,是否按“四定”原则投喂或投喂变质饲料,肠炎病大多与投饲有关。

1.3调查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对鱼类有直接的影响,比如水源情况等。了解近年来该塘是否暴发过鱼病及是否对池塘进行清塘,对于判断病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现场观察预判病情

一是观察水质。一般腐殖质过多,水质呈褐色;含钙质多时呈天蓝色;微囊藻大量繁殖时呈现铜绿色。鱼类长期生活在不适宜的环境中,则吃食量减少,抗病力下降,容易患病死亡。二是观察食场了解鱼的吃食情况。如果天气和水温等环境因素变化不大而鱼的吃食量突然下降,甚至停食,则基本判断鱼病发生。三是观察鱼群活动情况。一般患慢性病的鱼,往往体色发黑,体质瘦弱,离群独游、行动迟缓或者停浮岸边。有的病鱼在水中焦躁不安,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叶常露出水面,可以初步判断可能为中华鳋等寄生虫病。另外,有的鱼病症状只有在水中更易辨明,比如草鱼白头白嘴病、水霉病等[2]。

3进行病鱼个体检查

通过调查了解和现场观察,基本对养殖环境情况、生产管理情况和鱼类摄食、活动及发病基本情况有了全面综合的掌握,有助于病因病源的初步判断,接下来进行病鱼个体的检查,找出病原体,进一步确诊病症。检查时,要求选择症状严重、尚未死亡的病鱼个体,如果条件达不到,也要选择刚死亡尚未腐败的新鲜病鱼,同时尽量多检查几尾。

3.1肉眼检查

这种方法在养殖实践中最简单实用,易操作。一些比较明显的鱼病肉眼观察即可确诊,比如水霉病或较大型的寄生虫病。有些细菌性、病毒性鱼病虽然不能看见病原体,但其症状明显,肉眼观察也能作出初步的判断。

肉眼检查的步骤:一般先检查体表(头部、眼睛、鳍、鳞片),观察体型肥瘦和是否畸形,观察体色、体表黏液和是否有水霉、水泡或者大型寄生物,鳞片是否完整,机体有无充血、发炎、脓肿和溃疡的现象,眼球是否突出,鳍条是否出现蛀蚀,肛门是否红肿外突。再检查鳃部,观察鳃盖是否张开、穿孔,鳃片颜色是否正常,鳃丝是否出现缺损和鳃丝末端是否肿大腐烂。最后解剖检查内脏器官(肠、肝、鱼鳔、性腺)。先剪去一边腹壁(不得损伤内脏),观察是否有腹水或大型寄生虫,再观察内脏外表是否正常,如肝脏颜色、肠道有无食物等。最后剪去内脏放入白瓷盘中,将肝、胆、鳔等器官逐个分开,再将肠道剪开并分为前、中、后三段,除去粪便与食物,观察肠道中有无寄生虫,肠壁是否充血、发炎和有小白点。如果事先已初步判断为某种疾病,也可先检查该病所常感染部位[3]。

3.2镜检

实际养殖生产中,鱼病种类繁多,很多病原体又小,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往往需要利用仪器予以确诊,一般常用显微镜进行镜检,如果野外条件有限也可用放大镜直接检查鱼体病灶。体表和鳃部是鱼类发病的主要部位,经常作为镜检重点。检查方法是从病灶部位取少量组织或黏液置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滴入1~2滴清水(如果是从内部脏器上采取的样品,应滴加几滴生理盐水或0.85%的食盐水)。盖上盖玻片,放到显微镜下从低倍到高倍依次检查,寻找病原体。检查出鱼体感染有大量病原体,基本可以确诊鱼病类型。

3.3其他检查

如初步判断为细菌、病毒引起的疾病,需要时可进行免疫学诊断;有些组织病变难以通过镜检看清,则需要组织病理诊断;如怀疑中毒则需要检测水质[4-5]。

4结语

通过以上“三步”的诊断方法,对病情基本有了一个清晰正确的判断,然后根据具体病症拿出科学合理的诊治措施,只要对症施药,操作方法得当,病情大多会得到控制和有效治愈。

5参考文献

[1] 高明,张耀红.淡水鱼[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2] 郑曙明.养鱼全书[M].2版.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 周雪松.夏季鱼塘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12,314.

[4] 张从义,李金忠,朱勇夫,等.洪湖地区大宗鱼类池塘健康高效养殖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314-315,319.

[5] 周家平.小议池塘养殖鱼病防治[J].科学与财富,2010(11):19-20.

推荐访问:诊治 措施